在瑞昌市武蛟乡各个疫情防控卡口,该乡基层工作人员发挥耳目喉舌作用,每天正对出入人员、车辆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报备管控、核酸检测等工作。他们从严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切实筑牢了农村“外防输入”防线。他们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默默坚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在“享受”着种种的“酸、甜、苦、辣“”。
酸:是使命在肩,对你的无限愧疚
“等我回来就带你去医院好好检查身体,请你看电影,吃大餐,随你点。”挂下电话的柯站长,低下头沉默不语,妻子患病独自在家,自己却不能陪伴在侧,妻子越是理解支持,他越是觉得亏欠,眼角的泪水诉说了他的铁骨柔情。
小陈姐是单位的业务能手,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在接到上级下达疫情防控任务时,她没有一句推辞,第一时间跟自己的公公联系,从修水老家赶来,帮助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切安顿好后,她告诉了自己远在乐园同样参与防疫的丈夫,让他不要担心,说罢她便驱车赶往武蛟。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小朱将会是这个春天最美的新娘,就在几周前,她还在跟大家畅聊自己对婚礼的设想,备婚的种种细节,谁也没想到,小朱最先穿上的是“战袍”而非“婚纱”,但变身“大白”的小朱不仅核酸检测登记的一把好手,在支援兄弟乡镇时她也是冲锋在前,她说:两地抗疫,共赴一场奉献;两份思念,化作一个心愿,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呢?
甜:是干群连心,浓浓的鱼水之情
武蛟乡是近郊乡镇,虽有人口1.4万,但常住人口仅有2千人,且多数是留守老人与儿童,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对于乡村干部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考验。越是艰难险阻越要勇往直前,小月村率先完成“健康九江”核酸检测注册登记工作,并且将二维码逐一打印出来,走村入户发放给村民群众,提高采样工作效率,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大桥村104岁的胡老太,是乡里唯一的百岁老人,常年独自一人在家,看到采样组一行的到来满是惊讶,他原想着自己年纪大,腿脚不便又叫不到车,干脆不去采样了,没想到村里直接带着医生来了家里,他在嘴里连连念到,感谢党的好政策。
“我看你们在这路上守了好些天了,太辛苦了,这是我亲手做的芝麻荞麦包子,还是热的,快尝尝。”春寒料峭,婆婆从广云庵一路徒步到南山卡口,只为送几个热腾腾的包子,副书记吴兴钊在朋友圈写下,2020到2022,从码头到武蛟,同一个值守卡点,还是这个婆婆,不知怎的,包子更甜了,心更暖了。
苦:是漫漫长夜,初春的乍暖还寒
武蛟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给防疫带来的难度不言而喻。为了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村庄,党员干部连夜在各主干道通往村庄的入口处设置值班卡点,对外来车辆、返乡人员进行登记,严格落实“四查一戴”等防疫措施。人常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防疫碰上倒春寒,再加上连夜不绝的细雨,这无疑给守卡的党员干部增加了工作难度,可大家并不觉得“苦”,找来一个火盆,捡些枯枝,不一会儿,这盆火就开始燃烧,在这个初春的夜晚,大家的战斗力似乎也被点燃,温暖和火光驱散了点点困意,希望的火陪着微微星光,声声蛙鸣,直到东方既白。
今年是小邹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的挑战,第一次防疫,第一次守卡,第一次成为“大白”,第一次连续两周吃住在乡,第一次离父母那么近却不能相见,第一次换他守护大家。“苦”对他而言是连续守卡的两班倒,是凌晨两点学习核酸检测流程的培训,也是刚脱战袍又披铠甲的坚持。“苦”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更是无数像小邹一样的年轻人成长蜕变,开始独当一面的过程。
辣:是耐心劝解,大家的相互支持
“为什么不能过?我要去街上,我要回自己家你们凭什么拦我!”起初总会有不理解的群众在卡点同值守人员争论,但随着防疫形势的日益严峻,乡村干部和网络媒介的正面宣传,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这样的争论几乎没有了,有的只是“我理解,你们也辛苦,街上我不去了,等解封了再说吧。”
大桥村罗贤荣的儿子原定在3月23日结婚,喜帖早已发放出去,酒席也订了十几桌,村里在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做工作,宣传疫情期间群众聚集性集会的相关政策,罗贤荣同家人一商量,决定暂缓婚礼及酒席宴请,他说“我是老党员如果我都不带头支持防疫政策,就愧对于我的入党初心。”
在家里他们是丈夫、是妻子、是父亲、是母亲、更是孩子,走上岗位他们是守护一方百姓生命健康的抗疫战士,一路酸甜苦辣,冷暖交错,于他们而言,皆是值得。吴佳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