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朋友圈 1
“朋友圈变质严重”
说起关闭自己的朋友圈,网友“夏lock忆”也就是市民谢女士向记者大吐苦水。“微信在2012年兴起的时候,我就开始用了,加的好友只是同学和朋友,所以经常在朋友圈里面分享自己的生活。”谢女士说,但后来朋友圈逐渐变味了,“我微信里现在有985个好友,大部分都是工作上认识的,很难在这些没有友谊和感情的人面前晒出自己的私生活。”
谢女士说,朋友圈已经变质得十分严重,“这简直就是相互利用的平台,帮朋友分享一些链接,被迫发图片领取奖品,给朋友点赞领取奖品,评论他人来维系原有的关系。”谢女士称,帮别人分享链接发图片点赞,自己觉得烦,但是不帮别人,面子上又过不去,种种原因加起来,她干脆关闭朋友圈求个清净,谁也不得罪。
逃离朋友圈 2
“朋友圈信息真伪难辨”
从事房地产中介工作的市民周女士,春节期间把朋友圈关闭了,但由于很多好友都看不到她的朋友圈,这些人还特意发信息来求证是否她屏蔽了对方,“无奈之下,我只好把个性签名改成:没屏蔽任何人,只是纯粹关闭朋友圈。”周女士说,朋友圈的现状和自己现在从事的房地产中介行业很像,包容的信息太多,已经真伪难辨,“朋友圈谣言太多,假信息太多,标题党太多,我们作为普通的受众来说,根本无法判断,所以即使是重要的信息也变得不再重要了。”
逃离朋友圈 3
“维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才能产生美”
在南昌读大学的万祉俣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每次在朋友圈发一些照片或分享一些链接信息的时候,都会注意数量和质量,“一般自己实在很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发出来,总是怕自己的信息太多,会给朋友圈好友造成一定的干扰。”万祉俣说,朋友圈里总是有同学和朋友,每天都在发自拍的“美照”或者视频,还有一些亲戚,每天都在无休止地晒娃甚至炫富。
“这让我非常受干扰,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交际心态出了问题,而且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的东西,我也不是很认可,所以还是不看为好。我个人认为,维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才能产生美。”万祉俣说,关闭了朋友圈之后,自我怀疑社交能力的现象已经消失,而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心理专家:
依赖朋友圈和逃避朋友圈,都是强迫症的表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汶华表示,依赖于网络社交圈和逃离社交圈都是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体的正常反应。“朋友圈原本是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因此很多人会比较依赖于这样的社交圈,来和自己的好友圈进行沟通。从逃离朋友圈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样的社交圈失去了原本沟通和分享的意义。分享的功能逐步减弱,而朋友圈不受待见的消息强迫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体则会处于自动保护的状态,才会开始有意地避开这些信息,甚至一些保护措施比较严实的人,则会选择关闭朋友圈。”应汶华说,当每天刷朋友圈更新信息时,自身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逐日降低,而此时的刷朋友圈行为则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强迫行为,对这种强迫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其中“逃离朋友圈”就是这种强迫行为的差异表现。(记者 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