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姑娘喜事多》重返舞台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铁肩膀”精神,赓续红色初心,打造新时代党建特色品牌。5月25日,瑞昌市武蛟乡开展“铁肩膀”大讲堂活动,让红色名嘴讲述“铁肩膀”故事,让小生说唱“铁肩膀”小快板。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64年前缔造了瑞昌文艺史上一个奇迹的《大桥姑娘喜事多》,得到重新排练,再现地方舞台,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欢迎。
“红色名嘴”刘道贵讲述“铁肩膀”故事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以胡华先为代表的大桥人,凭借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支扁担两个筐”,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改进栽培技术。为了改良红壤土地,提高棉麦种植收成,他们夏秋捞湖草,冬春挑湖泥,上阵不分男女,逢年过节不休息,硬是把20多万担湖泥和30多万担湖草挑上了红壤山岗,湖草湖泥覆盖耕地面积达到50%以上。大桥人长期开荒拓地,改良土壤,肩不离担,担不离肩,炼就了“铁肩膀”,创造了大桥精神。从此,“铁肩膀”的精神闻名全国。
开展“铁肩膀”大讲堂活动
不久,瑞昌文艺工作者很快便创作了《大桥姑娘喜事多》的剧本。该剧本是在农民的思想情感、生活愿望、性格气质、风格习尚的哺育下发展生长形成的。因此有粗犷、朴实、明快的风格,优美的情绪和鲜明的民间色彩,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非遗传承人在交流
1959年8月上旬,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大桥姑娘喜事多》被推上舞台,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中央领导的赞扬和鼓励。后来,《大桥姑娘喜事多》还被江西省歌舞团选派为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演节目。至此,《大桥姑娘喜事多》进入其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参加“铁肩膀”大讲堂的小学生
60多年来,大桥人民凭借“铁肩膀”精神,战天斗地,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家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大桥人民在新一届武蛟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地域特色,结合生态优势,以体育为抓手,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塑造乡村精品旅游模式,积极推进“秀美武蛟”、“幸福武蛟”建设,打响具有武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更让那些曾经直接参与和创造“铁肩膀”精神的老一辈人激情澎湃,大家都有将那段历史重新搬上舞台、继续激励后人的愿望。
《大桥姑娘喜事多》重返舞台
当年参加演出的演员,大多数已经故去,只有胡炬兰、夏美稀、朱湘春少数几个还健在,如今都已经八十高龄。尽管年事已高,但这些老姐妹只要凑在一起,大家就会提起当年那段光辉的岁月和美好的往事。在武蛟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让《大桥姑娘喜事多》重返舞台,并着手重新排练。为了凸显剧本喜庆祥和的效果,在保持剧本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表演人手。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彩排后,《大桥姑娘喜事多》正式重返舞台。
非遗传承人展示技艺
得知《大桥姑娘喜事多》重返舞台的消息,瑞昌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诗英(瑞昌剪纸)、田先敏(瑞昌竹编)等一批文化艺人特意赶到现场捧场,并现场展示了各自的技艺。
颁发“铁肩膀”党员示范责任岗聘书
“《大桥姑娘喜事多》重返舞台,就是用舞台还原历史,用初心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感受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荣光。为了‘活化’‘铁肩膀’的这段历史,打开尘封的岁月,‘故事化’地重现历史场景,目的就是让大家再次感受‘铁肩膀’精神的初心与使命,用“铁肩膀”精神打造新时代党建特色品牌!”瑞昌市文广新旅局副局长刘俊告诉记者。市场信息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郝子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