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精英人物
杨倩:用指尖的技艺,展现百态人生
来源:市场信息网 作者:李 澄 时间:2024-07-21 

杨倩在进行刺绣作品创作。

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作笔,用针线赋予布料生命,用刺绣展现百态人生。走进杨倩的刺绣工作室,绣娘们飞针走线,正在为客户赶制一批刺绣屏风,花、鸟、鱼……绣布上的图案栩栩如生。

杨倩,一名95后女生,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月山麻布绣传承人。她用指尖的技艺,表达着对家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95后姑娘与刺绣结缘

杨倩16岁便踏入了充满色彩与情感的刺绣世界,跟随母亲黄淑华学习明月山麻布绣技艺。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浪潮也悄然涌入了她的生活。她接触网络以后,这个无垠的信息海洋让她眼界大开。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刺绣艺术展览馆,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巧妙的图案设计,这些刺绣作品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她。看到这些作品,杨倩的内心充满了震撼与感动。

“网络上的刺绣美图,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刺绣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走出去看看的决心。”杨倩意识到,要多去外面看看,了解更多的刺绣流派和绣法技巧。于是,年仅16岁的她只身一人踏上了前往苏州的求学之旅。

在苏州学艺的几年间,她深入学习了苏绣的精髓,从基础的针法到复杂的图案设计,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扎实。苏绣以细腻、精致、典雅著称。杨倩在这里掌握了更多高难度的绣法技巧,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刺绣爱好者。她们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2019年,杨倩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接力棒。

传承中“绣”出家乡美景

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

杨倩跟随母亲黄淑华学习刺绣,而黄淑华亦师从其母亲尤备兰。尤备兰作为家族技艺上一代的传承者,同样是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学会了这门手艺。祖祖辈辈刺绣不断,大约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前后沿袭了几十代。

回到家乡后,杨倩首先对苏州学艺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消化。她将苏绣的细腻精致与明月山麻布绣的自然与质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尝试运用苏绣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腻针法,来丰富明月山麻布绣的表现力。与此同时,她还注重保留麻布绣特有的质朴感和手工温度,使得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以前网络不发达,大家觉得各地的刺绣工艺天差地别,难以相互了解和融合。当我出去学习之后,才深刻体会到,大部分的刺绣工艺虽然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通之处。”杨倩发现,尽管各地的刺绣工艺在色彩、图案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技法上都是共通的。

一副绣料、几团绣线、一根绣针、一把剪刀,杨倩将麻布绣与苏绣相结合,用一针一线将家乡的好山好水通过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刺绣让更多人了解家乡。其作品《华木莲》《红豆杉》《温汤古井泉街夜景图》等,先后作为宜春市月亮文化旅游节的礼品赠送给嘉宾,得到一致赞赏。

“我想把家乡的好山好水都绣下来,让大家通过我的作品感受到宜春的美。”杨倩说。

“针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杨倩秉承着对刺绣的热爱,于2019年创立属于自己的刺绣工作室。创业初期,工作室只有她一人,但这并没有减少她对刺绣的热爱与坚持。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刺绣文化,她下足了功夫。她利用社交媒体、展销会、文博会等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刺绣背后的故事和技艺,逐渐吸引了一群热爱刺绣艺术的粉丝和潜在客户,工作室的队伍也逐渐壮大,组建了一个由六人组成的团队。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推广,杨倩的刺绣工作室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随着企业伴手礼订单的增多,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对刺绣作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刺绣产品。

经过几年的沉淀,她除了在国内正常开展各项业务之外,也经常到国外持续输出刺绣文化,实现刺绣文化跨越式传播。“我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刺绣作品,不少澳大利亚的留学生看到后,会找我订制团扇、屏风等作为伴手礼送给国外的朋友。”杨倩表示,国外友人收到伴手礼后非常喜欢,对刺绣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这些刺绣作品让国外友人感受到了中国刺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杨倩看来,明月山麻布绣传承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 李 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