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文/摄)只因为在全国助残日组织全校师生统一捐款后,江西一小学老师通过电话和在“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发图片与部分家长沟通时没有很好衔接,不料被个别在不知情的家长“断章取义”地误解为“罚站照逼捐”,结果造成了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5月21,是全国助残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二小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统一捐款活动。活动中,该校一年级2班的班主任陈老师通过该班“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内发布消息:今天是助残日,全校统一捐款,开家长会已通知,但是还是有一半人没带,请家长看到以后赶紧送(捐款)过来。
消息通过“家校合作交流微信群”内发布后,有的家长通过电话与陈老师交流,询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交捐款,有的家长直接在微信群里询问陈老师。为了方便应答,陈老师就吩咐没有捐款的孩子站起来,并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群里,让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捐款。
照片和回应文字发到微信群后,有家长表示“马上送过去”;也有家长询问,“发红包可以吗”?陈老师回复称,“不好发红包,中午吃饭的时候带过来。”
事后,个别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怀疑此举是为了“逼捐”,并将照片和回应文字转发到朋友圈,立即遭到了众多微友和当地部分新闻媒体的围观和评论,使得此事不断发酵。
此事经过有关媒体发布后,立即引起了瑞昌市教体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责成瑞昌市第二小学进行调查,要求对“涉事”老师作出严肃处理,并向家长们做好解释工作。
5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瑞昌市第二小学作进一步调查。“我没有强制捐款,都是自愿的。我当时处理的不恰当,因为比较着急,措辞不严谨,漏掉了说‘要捐款的家长’赶紧送过来,就直接叫家长赶紧送过来。让没捐款的站起来拍照,是为了让家长们直接看一下都有谁,省得一个一个回复。”“涉事”的陈老师非常委屈地向记者解释。
记者通过陈老师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她也曾在家长微信群里提醒过家长“自愿捐款”。
记者注意到,此事发生后,有家长对这种捐款组织形式提出质疑:“这是强制要求全班必须捐款吗?”
但也有学生家长持不同看法,当天一位学生家长就对记者表示:“我的孩子捐了5元钱,所以在陈老师拍摄的照片里面,我孩子是坐着的。假如我的孩子是站着的,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以前我孩子因为家长没在作业上签字,也罚站过一次,我觉得这是老师负责任的行为。实际上,这次老师并没有强制捐款。”
“我们调查了,没有对没捐款的学生进行罚站的事情,但陈老师分别通过电话和微信照片回应,被个别家长‘断章取义’,引起了误会。学校将对陈老师进行通报批评。”瑞昌市第二小学副校长李勇对记者说。
“‘涉事’的陈老师,是一名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年轻大学生,平时表现很好,工作也非常认真负责;这次针对学生捐款一事,主要是人太年轻,说话不太严谨,加上有的家长是电话询问,有的家长是微信询问,在通过微信表达文字时就不是很严谨,导致产生了这么一个误会。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对该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希望引以为戒。”该校校长李洪瑞告诉记者。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要举一反三,要求所有学校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电话或微信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耐心、细致,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瑞昌市教体局副局长徐建中向记者表示。
图为“涉事”教师的聊天记录。记者 朱淳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