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培训
在江西上大学每月要花多少生活费?1000元不算少2000不算多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焦俊杰 时间:2017-08-24 

转眼已到开学季,一大批新鲜“血液”将步入校园。关于学校,人们都有着许多难忘的记忆,或甜蜜,或苦涩,无论何种情感,都是人生轨迹中重要一环。对此,中国江西网特推出重磅策划——关注开学季。8月24日,推出第一篇,一起来谈谈“学校生活费那些事”。
    日前,有两则新闻引发网友热议。一是媒体调查显示,近3成在京大学生月生活费超1600元 社交开支仅次于吃穿;另一条是重庆,一大学生认为父母给的1500元生活费太少,为了多要500元生活费,躲网吧抗议逼父母妥协。于是乎,“大学生生活费”的话题,勾起许多人的回忆,被炒得火热。

对于从此在外独立生活的儿女,父母给多少生活费才既不苦了孩子,又不让孩子学坏?在江西读大学每月要花多少生活费?8月23日,记者采访各个年代、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了解他们在江西上大学时的生活费使用情况。


70年代:伙食+买书 每月花费15元

1978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胡炜作为应届生考上了南昌卫校大专班。

“那时候读书不要钱,课本费、学费都不要。”胡炜介绍,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发放助学金,胡炜每个月可以领到15元助学金。

靠着每个月15元的助学金,让胡炜度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那时候,食堂都是固定套餐,学生没得选,一个月吃饭要花11元。”回忆起快过去40年的大学生活,胡炜对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胡炜做了个对比,那时候一斤肉只要7毛钱,一个中等家庭每月每个人的餐饮费用8元左右,所以学生每个月的伙食达到中等以上水平。“那时已经算吃得蛮好了。”胡炜笑着告诉记者。

胡炜说,相比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不怎么花钱,还更有趣好玩。“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潮涌来,同学们都满怀激情和理想,大家看书的氛围很浓。”胡炜以自己为例,除了吃饭的费用,剩下的4元基本上买书用了。“课外时间,同学们要么在各类兴趣小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么在操场上挥洒汗水。”


80年代:娱乐、社交不花钱 同学间差别不大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祖国建设热火朝天,九江的黄先生1982年考入九江师专,学校每月补助伙食费17.5元。“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这些钱完全够每个月吃饱。”

“除了学校的伙食补贴,家里每个月还给10元的生活费。”黄先生介绍,娱乐、社交不花钱,5块钱用来买书,另外5块钱用来置办一些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日子都过的差不多。”黄先生说,身边有的同学家里不给生活费,靠节省伙食费作为其他费用,每月家里给10元已经算多的了。



90年代:每月200元属中等水平

“没有电脑,没有手机。” 1993年,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当年考入南昌大学的肖先生这样描述大学生活。

“食堂吃饭每餐2元左右,平均下来一个月吃饭花费150元左右。”肖先生介绍,加上每个月的外出聚餐等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每个月平均200元左右。“在当时这已是属于中等水平的花销了。”

而家住新建的付先生情况比较特殊,1992年入读江西师范的他已经31岁,当时,国家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一部分在职人员入读大学。“当时,我算是比较年轻的,还有比我年龄更大的。”

“除了学校每个月补贴的50多元,自己只需要掏30块钱生活费。”谈起那个时候的生活,付先生认为很节省,但并不觉得苦。食堂吃饭每餐控制在1元钱以下,除了吃饭,基本没什么花销。由于已经成家的缘故,每到周末,付先生就骑着行车回家去了。“那时候,基本没有娱乐开销,平时生活比较简单。”付先生告诉记者。


21世纪:物质生活发生巨变 选择多样花费不一

时针指向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变。200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余堒感受最深,父母每月给他2000元的生活费。“家里生活条件较好,加上父母比较开明,不会对自己的花销卡的很紧。”

余堒的花销主要分为三块,餐饮500元,娱乐1000元,社交500元。余堒说,平时在学校没什么花销,在食堂吃饭,每餐5块钱管饱,所以校内伙食不需要花很多钱。“主要的花销在娱乐和社交上,周末和同学去外面逛街、吃饭、唱歌比较多,加上平时购置一些衣服、生活用品。”

余堒告诉记者,在同学中,自己的花销算很高的,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在2005年不用愁不够用。对于前段时间重庆一大学生向父母要2000元生活费,余坤认为,主要看学生家庭承受能力,每个人该量力而行。

和余堒不同,2008年考入宜春学院的吴金波生活费则要少得多,来自乡下小山村的他家里贫穷,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做各种兼职,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也基本来源于此。

性格外向的他擅长于各类交际,所以餐饮+社交占了每月生活费的90%,除了这些,娱乐+网购只占10%。“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基本够用,其他基本不花钱。”吴金波笑着说,他的每月花销在同学中属于较低水平。

而2014年考入南昌航空大学的小郑给记者算了一笔很详细的账,“每月用于吃饭600-700元,加上生活用品和零食水果、充水卡150元,这是每月基本的。”此外,小郑每个月给自己买一件衣服200元,聚餐100元,网购50元,买书100元,每个月按情况分配,差不多1200元。

小郑笑着说,我的生活费花销不具有女生代表性,因为基本不买化妆品。在小郑的消费观里,怎么消费主要看自己有多少钱,有就多花一些,按照父母按月打钱基本不会剩多少,有时候,也会攒着钱出去旅游。

记者手札:

大学生生活费的变化,折射的是时代的改变。改革开放近40年,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大学消费从单一的食堂消费走向了丰富多彩的娱乐、购物等多样化消费。

那么大学生每个月花多少钱才合适?笔者以为,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学生应视家庭情况而论,就像一位受访者所说,有钱可以多花点,没有就少花点。况且,大学的主业是学习知识,生活费上量力而行、理性消费才是正解,能省则省也是美德。

细数大学生活费的使用情况,对于早已走出校门、成家立业的那群人来说,是对青春的一次怀念,而对正在象牙塔品读诗书、静享美好时光的那群人而言,则是一面反观自己的镜子。笔者以为,大学生活,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每月花了多少钱,而是多年以后,回首风华正茂的四年,你是否无怨无悔,有所为,有所成。(记者焦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