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精英人物
守望古傩文化遗产 老人12年寻访收集傩文化资料
来源:中国江西网-新法制报 作者:付强 时间:2017-08-30 

萍乡湘东享有“傩文化之乡”的美誉,境内傩文化“三宝”——傩庙、傩戏、傩面具齐全。早在2006年,湘东傩面具即获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这些古傩文化遗产,陈洪礼成了一个民间保遗志愿者。12年间,他奔走于横跨湘赣两省七个村的荒山野岭间,寻访村上的老傩艺人、傩面具,从中整理出一份详尽的调查资料、收集到各种明清时期的古傩面具,湘东区根据他的资料整理出版了《中国傩》。

2013年7月,陈洪礼荣获全国第六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他至今依然行走在保护古傩文化遗产的路上。

陈洪礼

义务监工120天的72岁老人

8月25日上午,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

沿着逼仄的村路,车子走走停停,蜿蜒盘旋进入了毛园村福崇庵。

福崇庵坐落于毛园村虎形山上,始建于公元1328年(元朝至治年间)。历经600多年,福崇庵风采依旧、富丽堂皇,典雅庄重的门楣门槛,雕刻精美的古窗,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整座建筑气势宏伟,由大殿、观音堂、戏台等部分组成,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傩文化庙宇之一。

说到福崇庵的保护,就不得不提到陈洪礼。

陈洪礼今年72岁,毛园村人,福崇庵义务管理员。

排上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春林向新法制报记者介绍说,今年以来,陈老已经在傩庙昼夜监督院内的戏台及其附属设施施工整整120天,其目的是迎接一年一度的大型傩文化庙会。

什么是傩文化?何为傩庙?

面对新法制报记者的问题,陈洪礼引领记者来到福崇庵后堂,打开了内室,只见内室供奉着三尊神像,而神像正后方的傩案上,则摆满了色彩浓烈却不失古朴、造型夸张却不失庄重的傩面具。

陈洪礼介绍称,福崇庵供奉的主神是“唐、葛、周”三位将军,这与一个驱鬼逐疫的神话故事有关。

据史料记载,“唐葛周”是唐宏、葛雍、周武三个人的合称,三人是周朝人(周厉王时的三个谏官),系同母异父的兄弟。

传说,三人得知各自的父亲是因邪气疾病而亡,于是四处求学,获得了斩邪驱鬼的高超本领。回乡后,四处扫荡邪魔,为民除害,深得乡亲们的尊敬。很快,三兄弟除邪消灾,保佑大众的事让天神知道了,被敕封“护国佑民三元堂唐、葛、周三帝大将军”,后世为纪念他们建立庙宇,供奉其为傩庙之神。

陈洪礼说,傩文化则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庙、傩舞、傩面具、傩仪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收集的资料凝结成《中国傩》

陈洪礼告诉记者,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春节时期或农历7月20日,傩庙内会举行驱邪扶正的傩舞表演,那时一颗对傩文化好奇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下。

而村里的老者则对记者说,陈洪礼从出生就注定与傩文化会结下不解情缘。老者称,陈洪礼外号“傩伢崽”,那是因为,其母亲在生他时,忍受了七天的痛苦未能顺产,后来其父亲请来了戴着古傩面具的村民跳傩舞,他很快就出生了,故而得了这个外号。这个外号伴随陈老至今。

在陈洪礼的印象中,“文革”期间福祟庵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多数傩面具被收缴。为了保存这些老面具,陈洪礼与其他村民冒着危险将面具埋藏在山上的地窖中、山洞中,勉强保存下86具傩面具,仅为原有的五分之一。

村民陈全富(傩面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傩面具材料多为杨柳木或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在被毁老面具中有不少稀世之物,年代尚无从考证。傩面具的艺术风格,既浑厚、粗犷,又不乏精雕细刻、色彩讲究,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遗憾的是,1989年,珍藏在福祟庵的老面具被盗,86具傩面具只剩下20余具。

看到曾经雕梁画栋的古庵破败不堪,古面具流失殆尽,余下的傩舞老艺人大多都已年旬九十,无法再教弟子……陈洪礼痛在心里。

2005年,时年60岁的陈洪礼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成为一个民间保遗志愿者。

2006年,湘东傩面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陈洪礼喜出望外。

为了保护这一“国宝”,让傩文化重获艺术生命,多年来,陈洪礼先后横跨湘赣两省七个村的荒山野岭之间,村里的老傩艺人、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切有关傩文化的人和事都是他探访的对象。

一次,他前往湖南省醴陵市沈谭镇寻找一位名叫曾龙清的老艺人,双方聊得废寝忘食。当天傍晚回家的路上,陈老遭遇暴雨,在泥泞的道路上数次摔跤,手肘腿部多处瘀青,但依旧强忍疼痛摸黑回到了村子。回到家中,他没有立即治伤,而是第一时间擦拭怀中的调查资料。

清晨顶着骄阳出门、夜行于皓月之下、常年遭遇狂风暴雨,但一切艰难都挡不住他的探寻傩文化之路。

生活清贫,陈洪礼却倾尽家产潜心傩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身为民间保遗志愿者,在探访傩文化的时间里,一切费用支出都是自己承担的,陈老没有计算过这些花费,只称“这是我的责任”。湘东区根据他的这些年收集的资料,整理出版了《中国傩》。

古傩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2012年,正当陈老潜心研究傩文化时,福祟庵又面临倒塌风险。

当年4月的一天,深夜一场暴雨袭击了毛园村。“福祟庵的水漫到了腰间,房屋顶部出现了多处坍塌。”据陈老回忆,凌晨2点左右,他带头叫醒了周边的村民齐力排水,着力抢修福祟庵。然而,暴雨太大,陈老还差点被洪水冲走。

李春林称,在陈老的呼吁下,镇里也组织人员参与了这座百年傩庙的抢修,得以最大限度保存至今。

然而,就在这次水灾中,陈老家的猪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饲养的40多头猪在雨水中浸泡,相继因病死亡,陈老的经济损失高达7万多元。为此,陈老的爱人戏称他“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

为了尽快修缮福祟庵,陈老奔走于萍乡的政府部门之间,申请上级资金支持。但由于他提出的修缮方案费用较高,加之湘东其他地方也相继受灾,短时间内未予批复,只能等以后的机会。

“怎么办?与其坐等,还不如自筹资金修庙。”在村民大会上,陈老说。

筹钱修庙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会后,村民们踊跃捐款,众多乡里乡亲强烈推荐陈洪礼为福祟庵管理员。

据陈老介绍,2012年至今,村民先后捐款100余万元,他还义务投工投劳,经过多年的奋战,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指导下,终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好了这座百年傩庙。

2013年7月,陈洪礼荣获全国第六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在此次评选中,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这样描述陈洪礼的事迹:“古傩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不忘初心、执著坚守,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理解。”

盼傩文化世代传承

获得该项荣誉后,陈洪礼将保护古傩文化遗产的视野扩展到整个湘东地区。

湘东享有“傩文化之乡”的美誉,境内傩文化“三宝”——傩庙、傩戏、傩面具齐全。

陈洪礼称,湘东傩庙分布广,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全区有大小傩庙50余座。

分管文化工作的湘东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旅游局干部张艳明介绍称,目前湘东区现存的古傩面具有200余只,现有傩面具骨干雕刻艺人18名,其中省级传承人有3名,从业人员近200人。

不过,作为傩面具省级传承人,陈全富称,傩面具艺人学艺时间长、难度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艺人,最少要经过3年的磨炼。因为制作面具不仅需要精妙的雕刻技艺,还要对傩文化有全面了解。每一个傩面具,少则需要3天,多则一个月以上才能完成。也正是这些原因,让傩面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被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遗忘。

陈全富坦言,自己原本有八个徒弟,但因为生计等各种原因,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兼职其他行业。

在采访中,陈全富多次向记者表示,希望借助本报,寻找爱好傩面具、有一定美术、文化功底的人,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加入这个行业,以便让这项濒临失传的独特傩面具技艺得到传承。

陈洪礼则希望,湘东傩文化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通过政府、民间艺人、民间资本的强强联手,逐渐形成集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家庭装饰、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傩文化产业链,让傩文化世代传承下去。(◎文/图 首席记者付强 实习生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