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温科周 徐秀娟 摄影报道)“垃圾到处丢、柴禾到处堆、沿路是牛粪、污水四处流。”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这样的景象不会陌生。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瑞昌市黄金乡采访时看到,宽阔平坦的农村道路,洁净秀美的农家院落,地面上看不到一点垃圾,到处呈现一派绿色家园、美丽乡村的新气象,也让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断向美丽蜕变。
A、扫扫二维码,家庭卫生信息一目了然
走进界首中心村路口,一个刻有该村名字的巨型的石头立在路口中央,道路平坦整洁,广场绿树成荫;院落、村部、亭台、文化墙、村民住宅等建筑错落有致;桂花树、小花坛、小亭廊点缀其间,显得生机盎然、优雅可人;鱼塘、田垅、大理石围栏完美组合,美丽的村景令人目不暇接。
在该村一户村民家门口,一个上面有着二维码的绿色垃圾桶吸引了记者,记者随即用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有关信息显示在手机屏幕上:户主姓名王春甲;年龄45岁;家庭人口数4人;王春甲本人在温州从事五金加工,妻子刘群,现年43岁,在温州从事服装加工;儿子王佳贤,18岁,学生;女儿王琪,20岁,学生;包村领导王智;包村干部柯昌明;包户党员、“五老”或妇女代表:王忠星。
原来,二维码上面就有全家人的相关信息,还有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农户信息采集表,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随行的乡、村干部告诉记者,在界首中心村,每家每户都设置了垃圾分类处理专用二维码,通过扫码都可以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垃圾分类情况。
陪同记者采访的一名乡干部告诉记者,目前,当地群众都养成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的好习惯。门前三包落实到户,包环境卫生,包设施维护,包绿化美化。
不仅如此,黄金乡党委、政府还向全乡发出“黄金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倡议书”。
记者注意到,《黄金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党员干部包户一览表》、《黄金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宣传栏》、《黄金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全部都公开在墙面上。
B、牢记七字诀,村民个个都懂垃圾分类
美丽乡村不仅村容村貌要美,人的素质更要提高,直接体现在能不能把环境保护好。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在过去,界首中心村也曾经垃圾乱扔,污水乱排,“脏乱差”差点把村里的自然好生态给毁了。现在,该中心村率先推行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新模式,配备了垃圾桶、清运车等设施,建立34人的村庄保洁队伍,制定和建立了一套覆盖所有自然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机制。
“百姓开门七件事,事事都会生垃圾;垃圾分类做得好,分门别类要牢记;残羹剩饭瓜果皮,菜叶内脏绿桶进……”这是界首中心村的垃圾分类“七字诀”里的内容,该村74岁的曹桂花老人差不多都能背诵。
什么样的垃圾能进入到这样的特制箱呢?曹桂花老人告诉记者,可堆肥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果皮、变质瓜果、动物内脏、零食碎末以及秸秆、枯枝烂叶、残次水果和饲料、动物粪便等垃圾,通过分类,采用生物制肥方式进入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房门前摆放着‘可腐烂’、‘不可腐烂’双格分类垃圾桶,非常方便,街巷杂草现在都没有了,苍蝇蚊子也少了,村子变得更干净了。”曹桂花老人还高兴地给记者介绍着村里的新变化。
在黄金乡垃圾分类处理站,记者发现,多村联建的“1+5”太阳能堆肥房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单村独建的机械制肥房正在推进,全乡农户垃圾分类桶已发放到位,保洁员及分拣员已配备到位,分拣员使用的分拣车已采购到位。整个处理中心设计包括1间不可腐烂垃圾收集房和5间可腐烂垃圾阳光堆肥房,可解决8000人口的可腐烂生活垃圾处理。
据介绍,阳光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同时设计太阳能地热辅助系统,在发酵温度不足时利用太阳能地暖辅助加温、加快发酵,堆肥时间只需20天左右,配套建设通风系统,有效去除了苍蝇、臭味等。
作为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在分类环节,该中心村采用群众简单好记的“二次四分”,即农户按“会烂”和“不会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分别投放至门前的分类桶内,由环卫工上门分类收集垃圾,“会烂”的运送至阳光堆肥房,经生物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料资源化利用;“不会烂”垃圾按“好卖”和“不好卖”两类二次分类;“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有偿回收,“不好卖”的垃圾按“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模式,运至垃圾处理场做无害化处理。通过“二次四分法”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目的。
“作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江西省三个试点县之一,黄金乡是瑞昌市今年的试点乡镇。既然是试点,我们就要做出榜样!”黄金乡党委书记曹毓祥告诉记者。
C、建秀美乡村,干部村民都有责任担当
从2015年开始,黄金乡就动员一切力量,下大力气宣传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工作,做到宣传多层次、全覆盖、无死角。通过召开动员会、村组推进会、保洁员专项工作会等,让乡村干部、保洁员、群众等认识到垃圾减量化工作的重要意义;采用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试点乡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乡村组干部上门上户宣传,指导群众如何分类投放垃圾。可腐烂垃圾资源化处理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是农户分类投放,为做好这个环节的工作,该市压实乡村组三级干部的责任,实行乡村干部包组,各村组党员、五老、族长包户,要求包组包户责任人员必须不间断、不厌其烦的上门指导宣传,对农户实行评比制,对干部进行考核。
据介绍,瑞昌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工作开展以来,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以市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为龙头,整合改造升级后的乡镇回收站为依托,建成“一乡一站”模式,统一标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发放废电池回收桶,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以村组收购点为触角,用经济合同和以奖代补方式形成市乡村户四级联动机制,实现全市农村垃圾回收网络布局规范化,对回收流程、分类明细、回收价格、联系人名单及联系方式等进行全面准确规范,张贴上墙。目前,已在各乡镇集镇建立回收站20个,回收网点覆盖了全市所有自然村,对可回收的垃圾尽力做到应收尽收。
该市还采取市级及以上、市、乡、村、农户五级投入机制。市本级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年度预算安排中拿出一块资金用于目前的分类试点前期投入,乡村两级都安排了专项资金,农户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收取保洁费,让普通村民对整洁环境有了责任感。
“建秀美乡村,干部村民都有责任担当。两年前,我市就出台了《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实施方案》,成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农工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部,负责日常工作,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开局。”瑞昌市委农工部常务副部长张友利告诉记者。
D、做强产业化,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一场冬雨后的界首中心村,空气异常清新,山林郁郁葱葱,农村道路宽阔平坦,农家院落洁净秀美。
在该中心村中央的一处白色的墙面上,记者还看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挂在墙上,“幸福生活笑脸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能登上“幸福生活笑脸墙”的人,都是“秀美乡村,美丽界首,七好家庭”的成员。所谓“七好家庭”,就是:爱国守礼,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孝老爱亲,创业致富,卫生清洁,勤劳朴实。
当地村民还告诉记者,“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新模式,使得这里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开始蓬勃兴起,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时令已经进入冬季,在该中心村的界兴鱼面厂,老板王辛卫和他的村民工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大伙儿正忙着鱼面加工。鱼面是黄金乡的传统特产。早在2014年,王辛卫在村前创办“界兴鱼面厂”,打响了“黄金鱼面”的品牌,他生产的鱼面不仅在当地热销,还畅销到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地。
从事鱼面加工的还有该村村民王秋生的“富贵鱼面厂”,也是一大帮工人在加工鱼面。王秋生告诉记者,鱼面加工主要在冬季,随着乡村越来越漂亮,他的生产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年产鱼面达5万斤,按50元/斤计算,年产值可达250万元。
“农村落实垃圾分类后,我们村现在不知道比原来漂亮了多少倍。经过几年的运行,垃圾成堆的现象现在彻底消除了,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乡村漂亮后,我的生意也跟着好了起来,经常有外地游客到我这里购买鱼面,因为环境一好,来观光的人就多,我的生意也带动了起来!”王秋生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界首中心村的垃圾分类,不仅助推了乡村美丽蜕变,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点赞。听说界首中心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好,刚从北京参加完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十九大代表、九江市委书记杨伟东一回到九江,第一时间就来到了界首中心村,实地了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及资源利用综合处理情况,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要求当地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机制,认真算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随着环境卫生的改善,黄金乡也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休闲农业。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政府所系。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黄金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覆盖,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带动产业化的做强做大,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曹毓祥笑着对记者说。
图为界首中心村。记者 朱淳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