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鄱阳湖枯水 中国最长的湖中石桥再露真容 “千眼桥”曾经毁坏严重 维修后现在基本恢复古桥原貌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朱淳兵 时间:2017-12-27 


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傅建斌 摄影报道)沉寂在鄱阳湖水底达400余年的“千眼桥”,曾经毁坏严重。今年上半年,经过2个月的修复,随着丰水期的到来再次沉入水底。近段时间,随着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明代古石桥又再次露出真容。

“千眼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至九江庐山市(原星子县)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对岸宽度只有3公里,但在2000年位于湖口的鄱阳湖大桥完工之前,除水陆交通外,鄱阳湖之上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沟通湖两岸的人们往来。之前的人们,丰水时渡船而过,枯水期由于大部分湖底显露,人们可以从湖底直接穿行。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在历经两个月时间的修复,毁损严重的“千眼桥”又恢复原来的风貌。“千眼桥”桥长2657.2米,是我国最长的湖中石桥,桥面宽0.82米,由长条形的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桩深深地插入湖泥中支撑桥体。因为泄水孔多达948个,所以被称为“千眼桥”。经多方考证,这座桥始建于明代,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据介绍,在古时候,千眼桥是鄱阳湖两岸的必经之路。在桥建成之前,两岸百姓往来,涨水时可以渡船,枯水期时则只能靠蹚水踏泥通过。明代崇祯年间,都昌籍官员钱启忠提出集资修桥,历时五年落成,后人又把这座桥称作“钱公桥”。

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岸群众往来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桥”,它却变成枯水期时鄱阳湖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

近年来,有关鄱阳湖湖底显露的报道常常见于各种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鄱阳湖是个季节性的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冬季枯水是鄱阳湖的正常现象,但自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长江对鄱阳湖水的顶托作用及补水的减少,加之气候变化,五大河流来水变少,鄱阳湖的枯水期开始提前,湖面也逐年萎缩。

冬季的鄱阳湖不仅有候鸟、有蓼子花海,更有深藏于湖底的美景和无数的人文故事露出真容,显现于世人的眼前。

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每年鄱阳湖进入枯水位时,石桥就会露出水面。由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浸泡在水里,加上泥沙风浪的冲击,古石桥桥身损坏严重。2016年底至2017年初,文物部门专门拨款90万元,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仍然采用花岗岩等材料,对桥墩、桥面进行维修加固,也是这座古桥自建成以来的第一次“大修”。

再次露真容的“千眼桥”,基本呈现了这座百年古桥的历史面貌。


图为湖中石桥再露真容。傅建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