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江西34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朱淳兵 时间:2018-05-21 

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王贤礼 摄影报道)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确定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082人)。其中,江西共有34人入选。

看看这些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


1、武宁打鼓歌(武宁县)

武宁打鼓歌是武宁县的汉族传统曲艺。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


2、九江山歌(九江县,现在是柴桑区)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九江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


3、西河戏(星子县,现在是庐山市)

西河戏是流行于庐山市、德安、柴桑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


4、永修丫丫戏(永修县)

永修丫丫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发源于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脱胎于明末赣北板凳戏,距今有370多年历史,因其女角全部由男童女扮,头扎两个丫丫发鬃,渐渐自成一派,人称永修“丫丫戏”。


5、瑞昌竹编(瑞昌市)

瑞昌竹编是九江瑞昌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有3300多年历史。以竹子为原材料,经手工制作而成。过去,瑞昌山民常以小山竹编织篾器出售。传统的竹编制品有簸箕、米筛、箩等。


6、全丰花灯(修水县)

全丰花灯是修水全丰镇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


7、花镲锣鼓(丰城市)

丰城市花镲锣鼓又名花钗锣鼓,花草锣鼓,由109个曲牌组成。因锣鼓击奏的变化多样,即打出各式各样的“花草”,又因节奏落点为“钗”“镲”而得名。丰城花镲锣鼓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


8、丰城岳家狮(丰城市)

丰城岳家狮是江西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为宜春市爱国名将邓子龙所创,它脱俗于中国汉族民间的南狮、北狮,而以自己独特的雄姿广泛流传于民间,俗称“打狮子”。


9、高安采茶戏(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宜春地区的汉族戏曲艺术,起源于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和京剧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


10、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樟树市)

中药炮制技术是依据中医中药的理论,根据辨证论治和药材本身的性质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樟树中药材炮制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材炮制过程可细分为药材的鉴别、抖择、切制、炮炙、加工、贮藏等。


11、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鹰潭市)

龙虎山被视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庭,在道教宫观中享有非凡地位。正一天师道音乐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上清韵”“弋阳韵”“牌子曲”等独具特色的龙虎山道乐。


12、黎川舞白狮(黎川县)

在黎川,有喜庆必放爆竹、舞白狮的习俗。舞白狮从妙趣横生的玩狮开始,需雌雄白狮各一只,龙珠、大铜锣、小铜锣、大钹、小钹和鼓,音乐别具特色,有吸引观众的“过段”,有舒缓的“流水”,有激越的“火爆头”。


13、宜黄戏(宜黄县)

宜黄戏,赣语戏曲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 ,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


14、鲤鱼灯(吉安县)

汉族民间传统的灯彩舞蹈,因舞蹈时手持鲤鱼形状的彩灯而得名。流传于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的“鲤鱼灯”是最优秀、真正原生态的民间灯彩之一。


15、永新小鼓(永新县)

永新小鼓是吉安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道情。相传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残疾的养济院里的盲艺人传唱谋生的渔鼓形式。后来有永新的盲艺人改用小鼓伴奏,并在语言音调、表演风格上有所变化,演唱一些从戏曲、小说中改编的短篇曲目,逐渐发展到编唱长篇曲词,并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曲种。


16、井冈山全堂狮灯(井冈山市)

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的传统技艺。


17、东固传统造像(青原区)

“东固传统造像”是吉安境内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艺。从事此项技艺的“丹青先生”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


18、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安市)

吉州窑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精美丰富,风格多样,已发现的器形有120多种,尤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


19、弋阳腔(弋阳县)

弋阳腔,汉族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对中国戏曲尤其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20、婺源三雕(婺源县)

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婺源三雕,是婺源县传统的汉族雕刻艺术,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走进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


21、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铅山县)

连四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有72道工序,道道精湛。


22、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县)

歙砚制作技艺是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可分为螺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23、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鄱阳县)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1915年,在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


24、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县)

婺源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充沛雨量,温润气候,寒署温度分明,加上土层厚、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婺源绿茶制作一般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晾、揉捻、理条、摊晾、二次理条或精揉和烘干八道工序。制成的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优点。


25、东河戏(赣县,现在是赣县区)

东河戏,渊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清唱“坐堂班”, 此后相继吸收了昆曲、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弋阳调、兴国南北词等精华,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形成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南第一剧种”。


26、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龙南县)

赣南围屋是中国民居的一大奇葩。主要分布在赣南南部的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境内,如今尚存500余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营造技艺上超凡脱俗,文化内涵上博采众长。2012年11月,赣南客家围屋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7、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县)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流传于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最具有代表性。擂茶制作主要器具:一是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擂杵。基本原料是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


28、萍乡春锣(萍乡市)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传统的萍乡春锣,由一个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缎或布袋,将一面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29、萍乡湘东傩面具(湘东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萍乡的傩面具,原有4000多幅,现存700多幅,制作时间从元末、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有。


30、莲花打锡(莲花县)

莲花街头锡制品与千家万户家庭生活紧密相连。餐饮席上的酒壶、茶壶,厨房里的水盆、火锅等等,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街头锡制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特点。


31、夏布绣(新余市)

夏布绣由民间传统麻布绣发展而来,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夏布绣是扎根于新余市的本土传统艺术,是材质艺术和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展现传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


32、江西目连戏(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是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的。江西目连戏分布全省各地,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腔目连之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演。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看了弋阳腔目连戏说:“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目连戏被士庶各界奉为戏曲文化的经典。


33、赣剧(江西省赣剧院)

赣剧是江西省的汉族赣语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古代四大著名声腔之一,起源于赣东北地区。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代表性优秀传统剧目有《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


34、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景德镇)

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