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孙新民 邹中华 詹小勤 摄影报道)“故地不似旧时光,幸得政策换新装。坦道纵横心宽广,良田成格一畦方……”仲秋时节,在瑞昌市赛湖农场二分场螺蛳港村,一大批分别来自上海、南昌的老知青,望着一幢幢充满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徽派民居,他们一个个诗兴大发。
螺蛳港位于瑞昌市赛湖农场二分场,建于建场初期(1952年),原是杨柳湖水糸一部分,后因围湖造田,将该地围成内螺蛳港和外螺蛳港(此地,当年称之为赛湖农场三大队),螺蛳港占有水面120亩,耕地1380亩。1968年首批知青下放赛湖时将其改称二营五连,1969年又改成为九连、十连(九连在螺丝港南岸,十连设置在北岸)。现螺蛳港新村位于内螺蛳港,现有农户300余户1500余人。居民均系1980年瑞昌县政府为建设赛湖动员高丰、南义、洪下、和平等乡镇的农民搬迁而至。
据多名留守的老知青告诉记者,自1968年7月27日入驻首批来自南昌的1000多名知青到赛湖时,螺蛳港就成了著名的知青点之一。1971年、1974年又先后来了两批知青,分别来自上海、南昌。其中上海的知青来自上海闸北与虹口两地;而南昌知青以南昌七中、洪都机械厂两个单位为主。当年驻守在这里的知青,都是以野战部队的建制,其中螺蛳港知青点安排了一个营的编制人员。
原螺丝港由于管理无章,长年失修,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新农村,建设幸福新家园,今年来,赛湖农场党委、行政决定将螺蛳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做到提前谋划、突出个性、发动群众、提升产业、精细施工进行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10万元,整合危房改造及其它资金400万元),在 “七改三网”建设基础上,房屋统一进行马头墙、灰色外立面及灰色仿砖块墙裙等徽派风格改造,房前屋后庭院修建了徽派围墙,并在墙上绘上了乡风文明、精准扶贫、廉政文化等宣传内容,高标准修建了中心休闲广场及篮球场,安装了微动力污水二次处理设备,改造原有鱼塘,增加了护栏和彩色水泥休闲步道等,螺蛳港新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螺丝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农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参与’的原则,实行统规自建。新村整体农房按徽派建筑风格统一打造外观,统一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并统一安装水、电等配套设施。”赛湖农场二分场党总支书记余香栋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的螺蛳港新村,徽派民居以灰白两色为主色调,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并建有环绕房屋的大片绿化带和健身运动场地。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幸福家园,它那独特的民俗资源将吸引周边及远方游客慕名前来游玩采摘、休闲垂钓,享受农家乐趣。
“远方青山隐隐,眼前绿水悠悠。晨曦朝辉沐柳,十里稻花飘香。村路蜿蜒似带,琼楼壁画相映。田园景色秀丽,谁人不赞赛湖。”前不久,几十名来自南昌的知青到螺蛳港故地重游时,看到这里的变化,一名老知青顿时诗兴大发。
“螺丝港湾清水流,渔歌逐浪游鱼戏。斜阳染柳绕岸旁,白鹭叠波归棹舟。旧貌飘缈烟袅去,景物弥新赛画廊。党注深情惠民意,小康路上乐悠悠。”看到战友来了诗兴,另一名老知青也跟着吟起诗来。
“一湾绿水映白云,黛瓦灰墙入眼帘。螺丝港畔建新居,港北港南皆碧影。环境清幽新村美,年华喜瑞舞歌声。春风吹绿新天地,水秀天蓝颂泰平。”“信步新村雅兴浓,怡人美景画图中。栉风沐雨历沧桑,农垦巨变神采昂。蔽日柳荫风送爽,徵派庭院客留踪。休闲广场巧思构,昔日旧貌换新颜。”有了前两位的老知青的抛砖引玉,其他老知青也开始附和起来……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螺丝港新村的大变化,引来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尤其是当年的老知青,他们隔三差五都会来一批,进行故地重游。
“螺丝港位于赛湖农场腹地,把这里作为一个新村样板进行打造,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行统规统建以及统规自建的模式,逐步构建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使之成为瑞昌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处新亮点;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整合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连片整治、精准扶贫等项目,推进赛湖与城区连接线以及周边的绿化、美化、净化。”赛湖农场党委书记周贲高兴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