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余振华 摄影报道
1958年出生的朱中拔,是瑞昌市洪一乡朱湾村6组的村民,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由于忠厚老实,家境贫寒,是出了名的贫困户,至今刁然一身。国家正式启动精准扶贫政策时,就被乡、村纳入精准扶贫对象。
2015年,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朱中拔,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有几个外地人专门来到朱湾村养蜂,才了解到蜂蜜在市场上十分看好。经过几次接触,朱中拔从养蜂人那里了解到,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致富快的好项目。
小时候,朱中拔也曾经有过养蜂的经历,那就是与父亲一道,用土法制作蜂桶来酿制蜂蜜,但中间断断续续。朱中拔所在的村庄,自然环境非常好,常年有不同的鲜花盛开,是养蜂的好地方。
正因为环境好,经常有外来的蜂群涌到这里来采花,他就在木桶内洒些酒,蜜蜂闻到酒香后,就集体飞到木桶内“安家”。于是,他就将蜂桶带回家,放置在家门口的一处空地上,慢慢地养起蜜蜂来。
或许这就是它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于是,他把想法告诉跟自己结对子的乡村干部,得到了鼓励和大力支持。于是,朱中拔决定依托当地自然环境,采用土法酿制蜂蜜,大力发展养蜂产业。
养蜂,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起初由于不懂技术、疏于管理、缺乏经验,朱中拔引种的10多箱蜜蜂,不是幼蜂发育不良,就是成年蜂大批死去,蜂场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后来,他虚心向专家请教,向师傅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跌倒又爬起,2015年底,他养殖的蜜蜂扩大到20多箱,年产出蜂蜜达300多斤,按照市场40元/斤的价格计算,单养蜂的收入就达1万余元。朱中拔的甜蜜事业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朱中拔采用土法酿制蜂蜜,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蜂蜜,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就采百花蜜、油菜蜜;夏天有枇杷蜜、枣花蜜;秋天有芝麻蜜、柑橘蜜;冬天有荞麦蜜、五倍子蜜。而且他所采的蜂蜜,全部纯天然,不搞任何加工,市场行情十分看好,总是供不应求。
由于有了养蜂经验,蜜蜂不断分箱,到了2016年底,他养殖的蜜蜂扩大到30多箱,年产蜂蜜达600多斤,养蜂的收入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实现当年脱贫。
今年,朱中拔养殖的蜜蜂已经扩大到50箱的规模,预计今年产蜂蜜可达900斤左右。按照市场上纯蜂蜜40元/斤的价格,年产蜂蜜可达近4万元左右。
如今,村民们都跟朱中拔开玩笑说:“你家的钱娄子又要加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