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通讯员 邓文敏 章 英 摄影报道)“胡局长,你又送这么多大枣来给我,真是太关心我们一家了,碰到你这样的帮扶干部,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因为红枣冬天能补血气,大嫂的身体不好,这是我特地托人购买来的一些新疆大红枣,正好趁冬天给你补补身子!”11月25日,当家住瑞昌市赛湖农场二分场四大队贫困户汪先菊从该市财政局赛湖分局局长胡又新手中接过四大包新疆大红枣时,感动不已。
令汪先菊一家对胡又新感激不已的不只是这些。从2016年1月1日开始,胡又新就与汪先菊一家结对帮扶。在扶贫过程中,胡又新始终带着对扶贫工作的那份热情和对帮扶对象的那份感情,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中一名帮扶干部的力量,始终把帮扶对象当自己的亲人,真情实意帮助帮扶对象,赢得了帮扶对象的认可和感激。
2016年1月1日,当胡又新被正式确定为汪先菊家的帮扶干部时,就开始了对汪先菊一家进行帮扶。第一次来到汪先菊家,胡又新象走亲戚一样,买来了大米、水果以及食用油。一进汪先菊的家门,胡又新就感觉到她的房屋与周边群众的房屋极不相称:别人家的房屋显得新潮又气派,而她家一栋二层楼的砖混结构房子,四面透风,一直没有粉刷,而且显得非常破败和陈旧。
他还进一步了解到,63岁的汪先菊身体一直不好,长期患有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疾病;66岁的丈夫余保林患有帕金森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33岁的儿子余冬泽,从小智障,没有劳动能力,至今也没有成家。平时靠汪先菊打零工补贴家用,日常仅靠一点低保金艰难度日。
在详细了解汪先菊家庭的基本信息、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情况后,胡又新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家走出困境。于是,胡又新根据她家的现状,制定了精准帮扶方案。
首先,胡又新与赛湖医院联系,让余保林住院治疗,并协助办理了慢性病卡。在余保林住院期间,胡又新总是隔三差五到医院看望,还多次自费到医院给余保林买药送药。
余保林从医院回到家中养病,胡又新又和原驻村第一书记马小宝一道,邀请赛湖医院院长和医护人员一起上门给余保林看病。
有段时间,汪先菊本人也病倒住院了,胡又新象亲人一样,带着一大难营养品到医院看望住院治疗的汪先菊,问寒问暖。
2017年冬天,胡又新发现汪先菊一家人盖的被子都是20多年前的老棉被,完全变了颜色,板结且不保暖。胡又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随即给他们买来了崭新的棉衣棉被,解决了汪先菊一家人的冬天保暖问题。
后来,胡又新又发现,汪先菊家的楼梯一直没有安装扶栏,非常不安全;门前到处杂草丛生,经常有蛇进屋;厨房破烂不堪,连卫生间都没有一个。于是,胡又新又自筹资金3万余元,帮助汪先菊家安装了楼梯扶手;亲自上门帮助将清除房前屋后的杂草,并对地面进行硬化;出钱请来工人,帮助汪先菊家建造和装修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卫生间。
今年2月,汪先菊患了帕金森病多年的丈夫余保林不幸去世。胡又新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汪先菊家慰问,让汪先菊一家感激不已。
单凭“输血”式的救助,只能解决汪先菊一家人眼前的困难;要拔掉汪先菊家的穷根,就必须强化“造血”功能。那么,该如何“造血”?这是摆在胡又新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
胡又新在与汪先菊的闲聊中得知,汪先菊曾经有过做手工油面的手艺,只是家人无人帮忙,一天做不了多少油面。更大的问题,就是汪先菊担心油面的销路,担心自己做出来的油面没有人要。
“没有帮手,你就少做一点;做出来的纯手工油面,市场销路由我负责,你做出来多少,我就帮你销售多少。”胡又新又是第一时间来给汪先菊打气,激发了汪先菊准备重拾手艺的勇气,并买来了一批面粉,准备赶在春节前做出一批油面来。
考虑到汪先菊的儿子余冬泽自幼智障,既没有手艺,也没有工作能力。胡又新又与多家养殖大户联系,准备把余冬泽推荐出去帮助放羊、放鸭,让他能自食其力。
今年,汪先菊家所在的二分场四大队螺蛳港自然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点,胡又新又与新村理事会联系,在赛湖农场以及二分场领导的关怀下,再次对汪先菊家的房屋进行整修,并按照统一的徽派风格,帮助她家的房顶建了马头墙、粉刷了墙面。整修后的房屋,面貌一新,与隔壁村民的房子没有两样,汪先菊、余冬泽母子俩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胡局长的关心和帮助,他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哩!”如今,螺蛳港新村成了周边一带有名的新村,而且还是一个老知青点,每天到这里参观的人也特别多,但汪先菊母子逢人说得最多的,还是对“亲人”胡又新的那份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