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雨非
盛世兴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背景下,研讨紫峰文化意义非比寻常。
一、紫峰文化及其发展现状
(一)紫峰文化的内核
文化,《辞源》上解释为文治和教化。文治是指以文教施政治民,教化指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文化与武功相对,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通俗地讲,文化是人的思想、行为、习俗、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等总和,包括思想理念文化、习俗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
何谓紫峰文化呢?我认为:紫峰文化是以紫峰书院的肇建兴起为标志,通过讲道问业,化民觉世,懋美瑞昌风俗,培植和输送人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涵,具有瑞昌紫峰特色的一种文化。紫峰文化不但具有一般文化的文治和教化共性,可分为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还有其特殊性:一是书院文化特征,有完整管理教学机构,有教法、学规等;二是地域文化特征,紫峰文化既承鹿洞、濂溪道脉,遗泽流风,然紫峰书院乃瑞昌县学,其影响又明显有瑞昌县域特征。
(二)紫峰文化的发展及现状
紫峰书院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后)由知县董思诚倡导修建,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随着时局之变迁,时代之更新,到清末,顺应时代潮流,书院改设高等小学。民国年间,紫峰书院的番号虽然没有了,但紫峰育人觉世不绝。1938年8月,日军攻占瑞昌城,紫峰书院化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自1952年县长王书枫兼任校长的瑞昌中学成立起,教书育人和化民淳俗一直赓续至今。紫峰书院存世70年,形成了宝贵的紫峰精神。
近年来,继承紫峰衣钵的瑞昌二中以紫峰文化为基调和底色,提倡素质教育,提炼出32字的紫峰精神,即:经世致用、爱国兴邦,高洁自律、坚守清名,笃志尚学、尊师重道,慎思明辨、以致其知;兴建了紫峰文化园;打出了紫峰品牌,以紫峰命名建筑物和各项活动及赛事;制作紫峰广告牌,悬挂校园主干道;定期开办紫峰讲坛;成立紫峰诗社,出版紫峰诗词。
二、如何挖掘和丰富紫峰文化
(一)时不我待,保护和挖掘紫峰文化
一是尊重历史,收集、整理紫峰书院文化的文献资料。在这方面,紫峰诗社作了努力和尝试,刊出了《紫峰文化研究专刊》,但还不够,质量也有待提高,我初看了一下,便发现了明显问题。如:史料钩沉栏目《紫峰书院》第10行“合聘刑部主政楚黄邓宗衡主讲”、第12行“课仍停”;而周翔山在《紫峰书院简介》第19行“合聘刑部主政楚黄、邓宗衡主讲”多一顿号,第21行“课乃停”;按行文看,“邓服阕赴部”,应“课乃停”;若邓服阕赴部,课乃停,则可推断出合聘主讲的是一人,即刑部主政楚黄邓宗衡,周翔山文断句有误,楚黄与邓宗衡之间不应“顿号”。针对此类问题,我建议:一方面刊物要登原著,用繁体字,别断句,原汁原味,保持文献的本来面目,让有志研究的人能读到原著;另一方面同期或不同期刊出今人(具名)翻译、整理的简体字版文章,以求普及文献。这样读者可将今人译文与原著对照读,自行取舍,避免错讹发生。从研究专刊上看,还有许多关于紫峰书院的东西有待收集整理,比如:书院肇建的前身、渊源,发展沿革只有粗略记录,兴废变化未见佐证资料,书院管理机构人员及其变动情况,讲师有多少是哪些先生,书院学习的生员有多少是哪些人,从书院走出去的有声望、有影响的人物有多少?凡此种种,目前还是一片空白,不妨从瑞昌老县志上查查,新县志参考价值不大,已删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赤滨诗社在编瑞昌旅游诗集时,我受雷瑞珍先生邀请帮忙了几天。在老县志上发现洪一谈姓有好多人的名字,包括我家祖辈就有好几位,但新县志上没看到了),若要深入研究,可到国家图书馆或档案馆去查查,那里应该有些资料。二是尊崇文物,挖掘紫峰书院文化底蕴。据研究专刊上介绍,目前能看到的只有紫峰古井,篮球场边的方形石柱,步月桥头的几个石墩,看不到的有埋在塘边的石龟,传说中的还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御赐旨圣碑。对这些淹没时间不长的可在书院旧址进行抢救性挖掘,若不具备开挖条件的话,可依照紫峰书院图按一定比例制作出模型来,辟间书院呈列室,放置陈列以供参观展览。三是在收集、考证、整理的基础上,对紫峰书院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提升,即从文化构成的四个层面进行阐述,重在对其核心内涵上加以提炼概括,这个要认真研读前人的文献,要集思广益,要专门研究。
(二)不负时代,继承和丰富紫峰文化
一是以文化人,敬业乐群。邑令董思诚碑记中提出“延请宿学名儒,相与讲道问业,推广见闻,则经明行修,人才斯茂。”斯言高论,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或延请饱学的名师,或不断提高现有老师的道德操守、教学水平,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培养广大莘莘学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道问业的学习能力,相互切磋,使其成为有道有德、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为高校、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人才。若为政则为名宦,处乡曲则型方而训俗。二是加强紫峰诗社建设,以紫峰诗词为阵地,大力弘扬紫峰传统文化。先贤创办紫峰书院,在司“化民觉世之责”,其初衷:“故书院之设在在兴起,所以培植董陶、懋美风俗,绍麻圣绪者合在于此。”中国传统诗词,可兴、可观、可群、可怨,读诗可去浊扬清,知言养气,写诗可荡涤心灵,怡情冶性,诗词流布,可匡正世道人心,化育万民。基于此,充分利用紫峰诗社这个平台,鼓励创作,开展诗教,充分发挥诗词的教化作用,继承和弘扬紫峰书院传统。三是立足实际,不断丰富紫峰文化。“夫广教化以育人材,官之职也;修德业以应时需,士之事也。”(董思诚碑记中语)丰富紫峰文化,是我辈的职责所在。在这方面,二中作了大量工作,研究专刊“紫峰逸兴”栏目刊登了“三赋一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惠钟先生寻踪探微,写下了《紫峰书院与五安石两句诗的缘分》,具有理论性和创造性,美中不足的是挖掘尚不深,佐证资料尚不多。请更多的有文化底蕴的先生,象金老一样去发掘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当下要联系从瑞昌中学、瑞昌二中走出去的学者名流、商界巨子、政坛名宦及有真才实学的同志撰写发生在此的故事、回忆文章以收集相关的遗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