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服务模式
该市不断优化就业系统网络服务平台,方便青年求职者和企业通过网络零距离接触。同时,还通过QQ群、微博、微信平台互动,扩散服务信息,发布各类资讯,解答青年疑难问题。
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是升级的重点。洪一农民柯志华以前在工地上做搬运工,参加了电焊工培训后,在厂做一名技术工人,每月收入也增加1200多元,轻松也体面一些。技能培训让劳动者从靠苦力赚钱到技能上岗。今年1-4月,共开展电焊电工、纺织缝纫、机械操作、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1220人;开展创业培训621人,创业成功率72%。
倡导灵活就业提升幸福指数。在老东街一户人家,46岁的严细萍在邻居家里细心地收获着菌袋上的蘑菇。“每天来这里上班,能赚上个80多元,挺好的”,她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还有几个和她看年龄相仿的妇女也在一边收一边开心地聊天,她们都是这附近和居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灵活的就近就业让她们做到赚钱顾家两不误。
“更新”就业机会
升级招聘会模式。为帮助企业与求职人员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该局编织四通八达的招聘服务网点。
今年来,该市就业局巧用三大策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1-4月该市为科技园企业招聘员工3000多人。一是组织多个招工小分队进行跨区域招工活动。这是瑞昌与周边县市之间优势互补、加强合作的有益尝试,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又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双赢”;二是抓住年关返乡高峰,组织干部进家入户登记就业信息,招工信息和招工政策,并广泛收集就业意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张贴招聘会通知、LED屏滚动宣传多渠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做到宣传全覆盖;三是全力以赴解决企业、工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制定“LED产业园服务”节假日值班表,确保节假日期间和平时一样为企业、工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创新”创业氛围
创业是就业“开源”的源头,该市不断完善小微企业创业载体,创业带动就业率比例升至1:7。据调查,创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瓶颈期,第一个是3-6月,渡过了这个难关,说明产品能进行市场运作了。在瑞昌,即使经过前期项目指导过的企业,生存率也只有52%;第二个是3-4年,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资金、人才等配套跟不上,而难以过这道坎。针对这些问题,瑞昌推出了“创业前—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过程政策扶持链,培育企业。
在服务载体和政策扶持链日前完善的前提下,该市创业服务不断还不断向前、后端延伸,在如何树立市民创业意识上下大功夫,为些推出了创业实习;后端,则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园区位置落地生根发芽,一路陪伴助其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