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华 通讯员 曹祥淼 摄影报道)“山村小舍碧云深,欲觅清凉此处寻……”“曲水溪桥小洞天,石栏幽径一池莲……”12月30日,由瑞昌市诗词联学会主办、林泉诗社承办的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在该市洪一学校举行。来自瑞昌赤乌诗社、瀼溪诗社、瀼南诗社、瀼北诗社多个诗词学会代表齐聚一堂,吟诵柯国良先生诗词,共探柯国良先生诗道。
柯国良,1952年9月生,瑞昌市洪一乡官林坪村人。1970年毕业于九江卫校(工农兵学员,社来社去),1983年又从江西中医学院函授中专班毕业。2000年考取国家注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西医临床)。从事医生职业50余年,执业之余,特别爱好古典文学及诗词写作。作品在国内多家诗刊发表,有七言绝句三首入选《九江当代诗词选》。
“风流韵士咏吟多,案牍芸窗任岁磨。滿腹文章皆敬重,毕生事业岂蹉跎。悬壶济世三阳辨,妙手回春六味和。广结梅兰松竹友,名传乡梓众人歌。”当地退休老干部柯愈生是这样赞美柯国良的诗词造诣和医学上的医者仁心。
柯国良先生在诗词这一行当上,也属于自学成才,为医数十年,也为诗数十年,诗词功底非常深厚。研讨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解析柯国良先生的诗和联。如:瑞昌市诗词联学会会长杨世龙先生称赞柯国良先生的诗是:圆熟之中蕴气格;瑞昌诗界前辈徐增产先生称柯国良先生的诗是:典雅风从品学来;而吴晓华先生称柯国良先生的诗颇具:医者仁心……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读诗就是读人。柯国良先生的诗文如其人,柯先生作诗达到了圆融、熟练的程度,他的诗作通体宽畅,行云流水,令读者琅琅上口。在技法层面上,无论是比兴运用还是对偶粘连,乃至协律押韵,均为信手拈来,毫无勉强,表现出一个斫轮高手的应有资质。
柯国良先生的诗作还有一大特点被众多诗友所追捧:雅。他的诗作,不仅语言清雅、意境清雅,格调也非常清雅。他的诗作通体没用一个怪僻之字,更无诘屈聱牙、搜奇猎奥的埋典弄故之处。
杨世龙先生还称赞柯国良先生的诗具:亲情之气,书卷之气,崇德之格。气格是指诗者的气度、胸怀和格局。从柯国良先生的诗作中,不难发见他那股浓浓的亲子气、亲友气。
研讨会上,会员代表们还对柯国良先生诗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大家边赏析,边吟诵他的诗作,或激情洋溢,或深情款款,或浅唱低吟,声情并茂地展现了柯国良先生诗词的无穷魅力。
下面特选几位诗友对柯国良先生诗词的赏析,以飨读者。
圆熟之中蕴气格
——读柯国良先生诗联产生的联想
杨世龙
柯国良先生的诗联研讨,是学会2019年度诗词研讨的收官之旅,各位诗友拨冗来到洪一这块红色土地,相聚在朝气勃发的美丽校园,共赏国良先生佳作美篇,并就其诗联创作展开评论与探讨。大家真诚相待,仁智互见,肝胆昆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参会人员一定从中获益良多。
柯先生的诗作,归纳起来,我认为有三大明显特点:
一是圆熟
是说柯先生作诗达到了圆融、熟练的程度,详而论之即技法圆熟、律韵圆熟、字词圆熟。他提供的13首诗联,通体宽畅,行云流水,令读者琅琅上口。在技法层面上,无论是比兴运用还是对偶粘连,乃至协律押韵,均为信手拈来,毫无勉强,表现出一个斫轮高手的应有资质。如“世事纷繁难预料,平生得失费寻思。羡人骐骥跨千里,愧我鹪鹩寄一枝,”又如“无计当年留去棹,有心此刻弃归鞭。花间戏语君忘否?月下盟言事渺然”,还如“一身傲骨难从俗,几首歪诗不入流。卜命知非廊庙器,行医但为稻梁谋。”,工整得你想鸡蛋里挑骨头都不行。遣词用字方面,柯先生也是四平八稳,你若试图去换掉其中那个字也是十分地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体现了国良先生在诗联创作上的修炼和造诣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台阶。
二是清雅
语言清雅,意境清雅,格调清雅。诗词能写到清雅一路,确非易事,需要多重修养作支撑,还需诗者的人格品相作垫底。柯先生的诗稍读即懂,通体没用一个怪僻之字,更无诘屈聱牙、搜奇猎奥的埋典弄故之处,这就是清淡。但淡而不寡、清而不浅,这便是雅致。就连用典也是着掌无痕,水到渠成,即便对该典的出处或原义不甚明了,也不妨碍你对诗意的理解和诠释,矢志不失清雅之风。还是去诗中看看。“深宏笔力建安骨,旷逸诗情太白风。王粲依刘非汝愿,杨公说项有谁同”,两联中,连续用了四个典故,但毫无堆砌饾饤之嫌,亦无填塞臃肿之弊,反而给人的感觉是非用不可,不用则胸次难张,不用则诗意难达。“岁齿虽然分伯仲,文章几可比机云”,也是运斤成风,化朽为神。
三是气格
亲情之气,书卷之气,崇德之格。气格是指诗者的气度、胸怀和格局。从诗中,我们不难发见作者那股浓浓的亲子气、亲友气。十三首诗联中,写亲友之情的居然多达十首。重亲情,契友情,是柯先生人生情感中经常性也是最大性支出。纯情笃义,情从肺腑,不假粉饰:“《欣悉次子贤达受邀参加世界计算机技术大会并发表演讲》:中亚西欧取次过,高台演讲意如何?探珠合浦诚非易,万里征程待振珂”,子有成就当勉励,无须忌讳褒扬。“《贺谈雨非先生思齐轩诗选付梓》:著述亦何丰,谈生笔力雄。潜心修国学,笃志绍家风。词苑誇新秀,诗才折老翁。欣吟过夜半,眼望月玲珑”,友有成就亦欣然,更应用事发感。
柯先生的诗清而雅,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其诗中的书卷气。从文章到诗词,表现作者的书卷气,不是一味地词藻码堆,炫博示富,而是潜行于字里行间的那股魅力,和飘逸于文字之外的那股书香气。这种书香气,不必借助填充故实来表现,而是用事缘情,驱遣灵妙,运化无迹,而后咳唾珠玉,浑然天成。大家可于其诗联中细加体味,慢作品尝。
说到崇德之格,这便得与柯先生的处世为事相勾连。我与柯先生平日相处甚少,早先不知材望,后因诗词而渐次有识,但也仅限浅层交往。“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品即人品,通过多次读到柯先生的诗作,才大抵了解到其人格和品味。首先,他不做“俗人”而难“入流”,有诗为证“一身傲骨难从俗,几首歪诗不入流”。其次,他喜好“唐韵”而学“楚狂”,也有诗为证“喜有诗书能自乐,怡然不觉夕阳迟。”“晚年有意寻唐韵,盛世无由学楚狂”。再次,他崇尚自然,寻“曲径”而“通幽”,仍有诗为证 “山村小舍碧云深,欲觅清凉此处寻。曲径通幽泉漱石,松青竹翠绿成阴”“曲水溪桥小洞天,石栏幽径一池莲。松声竹韵花香里,自在逍遥乐似仙!”试想,一个终生爱书又崇尚自然的诗人,要想“俗”恐怕也由不得他本人了。故此推之,柯国良先生是个有品质的人,是个有情怀的人,是个崇尚高雅的人,起码是个不从俗流之人。
当然,从此次13首诗联来看,柯先生的创作视野不是很宽,写时代变革之诗,写民众愿景之诗,写家国大局之诗甚少,过多汲汲于个人的“小资”圈。他在诗中曾坦言“学楚狂”,但诗里并未“弹铗”为人民、为家国“鼓而呼”。这种创作状态,未免浪费了他的才情,对于深度展示其襟抱远志也就缺乏必要的表露而让人无从作更多的评析。毫无疑问,也就影响到了其诗词的雄浑度、厚重度、震撼力,其气格的强度和张力自然也就降低,其诗对化育社会、润泽人性的功能也随之被弱化。
由是,我从柯国良先生的诗作中,联想到了诗词创作中如何蕴含气格的问题。
我国诗歌自《诗经》一路走来,绵延二千多年,说到气格,任何一个时期的诗歌至今未能逾越唐诗盛况。
但在最近阅读宋诗时,似乎给了我一些启迪。宋代大多数诗人,在如何使诗内充盈着“气格”而又不落入唐诗的窠臼这一艺术发展上,其实是的开创性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壮阔的朝代,那种雄视天下、气盖寰宇的王者之象,使得万国来朝,八方景从。与之相配备的文化大观,则是成就了唐诗的万古盛世。概括地讲,唐诗以韵胜,故浑雅丰腴;因而蕴藉空灵。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其气象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格局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有宋二朝,国势远不及李唐强盛,外患频仍,国人皆相谋自守,而又因朝廷重用文人故,少悍将骄兵跋扈之祸,国治清晏,是以其时人心静弱而不强雄,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伸,喜深微而不喜宏阔,渐次而下,此审美观日植人心,成为价值风尚。这无疑销蚀了宋诗的气格,此为其因一也。宋诗承唐诗而来,承而不袭,便必探寻新路,另生袖里,故宋诗于技法及精巧方面则而有别于前。概而言之,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僻,其美在气骨,笔力瘦健,常于琐事微物中逞其能。因而其气度便输唐诗一格,此其因二也。其三是宋朝大家多致力于词的创新和发展,大量的精力投诸此门,客观上也影响了宋诗整体上超级人才和非凡智力的投入,失去了充沛而又浩荡的智力优势。
然而,宋诗与唐诗相较,其实并不能用“高下”一词来评判,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同时,实质上是作了创新式的发展的,严格地说,自宋以下,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作为今天学写诗词的我们,如何发扬光大前人创新意识,既学前人而又有别于前人,正是修炼和拓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向宋人学习和摒弃的要点所在。
由此,我又联想到当下诗词创作中几点需要提示的问题。其一是图快。一个事件或一次任务的生发,几个小时便有诗出来,结果是俗气满篇,毫无新意,有的甚至用陈词滥调进行堆砌,尤其在分韵、唱和时表现突出,采风诗也有表现。其二是贪多。有的诗友每天都有诗生产,当然作为练笔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有些人其实已完成了写诗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出精品和上品的时期了,却由于随笔而写,随兴而吟,但终少见有深度之作。其三是肤浅。当然这与个人的能力、视角、修养、胸襟等有着紧密关联,同时也说明这部分人未能从内心对诗词的尊严怀崇敬畏。
今天的华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复兴目标,大唐盛世定当再现,我们没有理由再内敛收缩,而应做弄潮儿勇于蹈海。诗词气格的蕴藏,说到底是人的气格的养成。人的气格的修炼,个人认为如下三要素必不能少:一是端方自己的品质,蕴积个人的人格魅力,坦荡胸怀,正直向善,不以小恶而为之,不以小善而不为。二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革新,精于观察,发常人未发之感慨,见常人未见之精微。三是培养家国情怀,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崇尚自然,既有忧患意识,又怀怜悯之心。诸君如能贵乎此三者,且博观约取,砺笔磨刀,不日既可见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之唐律,又可赏寒梅秋菊、幽瘦冷香之宋韵。
以上是本人借此次研讨之机,将个人近来学习之心得示于大家,以求共勉。
典雅风从品学来
——柯国良先生诗作鉴赏
徐增产
典雅,简言之就是词典文艳,指诗文语言高雅,气象华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典雅列为第六品。读柯国良先生的诗作,感觉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典雅,具体表现在:
一、使事用典,因典而雅,这是典雅的第一层含义。国良先生12首诗和一副对联直接或间接用典的有7首,对联则连用四典。如第三首“探珠合浦诚非易,万里征程待振珂”,第四首“羡人骐骥跨千里,愧我鹪鹩寄一枝”,第五首“焚膏、折桂”,第八首“楚狂”,第九首“悬车、机云、郢斤”,第十首“王粲依刘、杨公说项”,第十一首“廊庙器、稻粱谋”等等。一般来说,诗词不宜大量用典,无需用典而用典,则有“掉书袋”、炫耀学问之嫌。但是,为拓宽诗意和深化主题,而借助典事,则是古今诗人包括诗词名家的惯用手法,以诗仙李白为例,其绝句《清平调三首》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以楚襄王喻唐明皇,以赵飞燕喻杨贵妃,亦褒亦贬,可谓绝妙。再看国良先生的《毕业四十三周年感怀》颈联:“羡人骐骥跨千里,愧我鹪鹩寄一枝”,骐骥出自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鹪鹩见庄子《逍遥游》,晋张华《鹪鹩赋》序云:“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于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三回有“三窟未能师狡兔,一枝尚欲学鹪鹩。”毕业四十三年之后,人都进入了晚年,贵贱穷达,都已成定局,人如骐骥,我比鹪鹩,贴切的比喻,道出了当代人普遍而又深刻的人生体验。而结合尾联“喜有诗书能自乐,怡然不觉夕阳迟”味之,在羡人功成名就,愧我困顿弱势的同时,对自己的努力不舍,自足自安,不是也意在言下吗?这样的用典,何其典雅,何其耐品。
二、典如己出,化典无痕,这是典雅的更高层次。杨逸明先生的《咏葱》云:“指纤腰细影娉婷,身贱心高未可轻。何惧赴汤成碎末,不辞投釜斗膻腥。性情难改辛而辣,风气堪称白且清。调入佳肴凭品味,有香如故慰生平。”这首诗粗看并未用典,只觉得语言平易,写葱句句贴切。但据杨先生自己说,诗中化用了于谦《咏石灰》的“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红楼梦》写晴雯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以及陆游《咏梅》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化用经典,恰如水中放盐,见而无形,尝而知味,又如鱼龙变化,散霞成绮,看花不定,最见作者匠心。如国良先生写给儿子的“探珠合浦诚非易,万里征程待振珂”,探珠合浦,自然是出自成语“合浦珠还”,但几乎完全不是原来的意思,这里明显是指探求科学奥秘、取得科研成果,就像采获合浦的名贵珍珠一样很不容易。而“振珂”一词,当然有跃马扬鞭、一马当先意,但玩味珂字,其意又不仅止此。珂是古时皇家和官员乘骑马勒上的装饰品,考唐朝规制,自二品(一说四品)以下,用珂由9个递减至6个,也就是最高不能超过9个。杜甫《春宿左省》有句:“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由此我们理解作者对儿子的勉励和期望是多么殷切。再看《六十七岁生日感怀》句:“卜命知非廊庙器,行医但为稻梁谋”,上句隐括了古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有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影子,下句则似从龚自珍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借来,这一联实为对仗极工的流水对,结合作者的医者身份,堪称典切允当,韵味无穷。
三、我不用典,人觉有典,这是典雅之美的最高境界。我们读前人名家名作,越是千古名篇,越是出语平易,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等,他们并未用典,而我们则觉得典雅之极。其奥妙何在?就在于他们无不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下笔作诗填词,那些与自己的情感、思维紧密关联的经典词汇和意象就会纷至沓来,在作者根本无意用典,而实际上语必有出,亦即前人说的“无一字无出处”,这样的作品,想不典雅也难哦。象毛主席的《七律和柳亚子》“饮茶粤海——”这首诗应该说没有用一个典,但你就是觉得处处有典,无句不雅,特别是结合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原作和当时的背景来读,就更觉得毛主席人雅诗雅,魅力令人倾倒。再说国良的诗,有几首也是不用一典的,如《乡居二首》、《重逢》、《与诸友登丫髻山》,虽然不能与前贤和伟人比肩,但大抵语清意雅,风神摇曳,“曲径通幽泉漱石”、“松声竹韵花香里”、“花间戏语君忘否?月下盟言事渺然”等,其雅意雅怀,也足以牵人心魂,令人怦然心动。
由此引发几点思考:
一是要确立以典雅为美的审美标准。当下诗坛存在一股以粗俗为美,以搞怪为美的风气,其误导作用不容小觑。我认为,传统诗词首先要深植传统这个根本,要坚定以典雅为美的自信,要竖起以典雅为美的旗帜。现实当中,尤其要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像杜甫那样“别裁伪体亲风雅”,像苏轼那样敢于抵制、揭露恶诗。李白写出千古名篇《望庐山瀑布》后,同代的徐凝也来了一首:“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后代的苏轼看到这首诗,对徐凝大加讨伐,作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玉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当然,徐凝的诗是否恶诗,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徐凝还是有诗才的,他写扬州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是扬州”,不失为千古名句。然而,当下的伪诗、恶诗随时可见,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如近日某群有纪念伟人诗:“韶山冲里一声洪,生出真龙毛泽东。”这样的诗,恐怕毛主席他老人家九泉之下并不领情。
二是诗品即人品,要写出高雅的诗作,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人品学识。一个人的人品学识,不能由自己说了算,而要由他人说了算。我们读了国良先生的诗,对他的人品学识,大多数人应该是从心里承认的。可是人品学识这个东东似乎越来越稀缺,时下的诗坛,一味歌功颂德的歌德诗人、终日怨天尤人的怨妇诗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下半身诗人、汲汲虚名,毫无见地而感觉良好的巨婴诗人,真是如过江之鲫,试问这样的人能写出高雅、典雅的诗来吗?
三是写作、赏析都要明确用典与典雅的关系。前面也说过,典雅不一定是非得用典,有典不雅,无典而雅的情况很普遍。有的诗,纯用散文手法,大量采用现代语入诗,却写得风雅入骨。如最近网上读到一首落日长河的《生查子 三十年》:“忘不了吴乡,那一年春雨。杨柳岸乌篷,她黯然离去。多少次回眸,我假装无睹。冰冷的心头,早泪花凝固。”全词纯用口语、现代语,把三十年前与恋人离别的场景写得这么动人,完全达到了杨逸明先生说的“眼前一亮,心中一颤,喉头一热”的效果。由此可见,判断诗词作品是否典雅,其标准应该是:在意不在词,在神不在貌,在骨不在肤。一首诗词作品,意雅,神雅,骨雅,称为典雅之作那是不用怀疑的。
医者仁心 忧国忧民
——就《六十七岁生日感怀》略谈
吴晓华
六十七岁生日感怀
柯国良
岁月匆匆雪满头,生平劳碌又多愁。
一身傲骨难从俗,几首歪诗不入流。
卜命知非廊庙器,行医但为稻粱谋。
沧桑历尽心疲惫,袖手沉吟向晚秋。
文学就是人学,读诗就是读人。
《素书》有言: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我想柯先生正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行医但为稻粱谋”,说为稻梁谋,是指他自己对衣食的谋求,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医生职业操守堕落,一味地谋求金钱。宋范成大《晓出古岩呈宗伟孜》诗: “稻粱亦易谋,烟霞乃难痼。”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从这里不难看出,柯先生既有恻隐之心,而且是一个廉洁之人。而“一身傲骨难从俗”,正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正是人之所宜,所以,柯先生也是一个“义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真不易,活到老学到老,历尽坎坷劳碌,不知不觉就“雪满头”,这第一联,先说果,后说因,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庸常写法,还使人想起“绿水因风皱面,青山为雪白头”,无端生出莫名的感慨和惆怅。第二联“一身傲骨难从俗,几首外诗不入流”,这使我想到,这正是对“俗不可医”的批评,也正是他自己人生力求避免这个问题的写照,又使我想到现在有些人,每每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诗词就高人一等,而且常常不能自拔,自以为牢笼,亚圣有言,“人之患好为人师”啊。元稹说,“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我想,柯先生同样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自己感叹说,“几首外诗不入流”。这个“流”,有时候真的就是时下的流俗啊,不光光是指诗词,还有对时弊的所指。而且这个“流俗”,每每“尾大不掉”,积重难返。所以在第三联柯先生就写道,“卜命非知廊庙器,行医但为稻梁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或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以,柯先生怀着这样的这样的心情,又无可奈何的落到了现实中。做一个为稻粱谋者也不易哦!唐寅说,“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想,柯先生也是这样的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自然又回到一个文学上千古永恒的主题:美是难的。是一种人文的情怀和情结。基于这个问题,所以就有了尾联,“沧桑历尽心疲惫,袖手沉吟向晚秋”。“袖手”这个词,使我想起陈三立的诗《高观亭春望》 :脚底花明江汉春,楼船去尽水鳞鳞。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陈三立以乐景(春望)写悲,柯先生以悲景(晚秋)写悲,自是无限伤感。用典又不着痕迹。一个医者之心,跃然纸上,而意旨又在言外矣。
清朝学者陈仅在《竹林答问》中说过诗词直露之弊:意蕴直露就肤浅,气势直露就粗率,韵味直露就单薄,情趣直露就短陋,笔力直露就乖张,言辞直露就率直,血脉直露就拘泥,典故直露就支离,兴致直露就放纵,文采直露就俗气。
柯先生能避免这些诟病,幸甚。认识柯先生,幸甚。
说到诗词之病,就说些题外话。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汉魏文选,其弊在于失之虚假;学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其弊在于过于粗放;学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不免流于柔弱;学元稹、白居易、陆游,其弊则在太浅白;学温庭筠、李商隐、韩偓,则又失之纤巧。
清朝学者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话》中说:诗有“四正”:即性情应该纯洁正直,志向应该高远正大,根本源头应该清明正派,是非取舍应该浩然正气;诗有“六要”:心地要忠厚,情谊要缠绵,辞语要含蓄,表意要鲜明,气度要和雅,涵量要广大;诗有“三超”:见识要超越庸众,气象要超绝凡俗,语意要超逸豪迈;诗有“四高”:格调要高亢,兴会要高雅,境界要高妙,手眼要高明;诗有“四近”:要切近人情,要切近事理,要切近风雅,要切近图画。
其实,每一种诗歌理论、思想,都有它的长处,但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它同时又是短板。古时候,有王孟山水诗派,陶谢田园诗派,岑高边塞诗派,公安竟陵诗派,汉魏六朝诗派,江西诗派,桐城诗派,虞山诗派,建安七子,永嘉四灵,怪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性灵派,等等,不一而足,我们深入阅读,都会发现这个利弊问题。如今的“献茶体”,“梨花体”,“皇皇体”……更是遭人诟病,为什么呢?即性情不是纯洁正直,志向不是高远正大,根本源头不是清明正派,是非取舍不是浩然正气。
但总归有一条,不管这样或那样的理论与标准,都有利弊。我的概括就是,要想写好诗词,简而言之:赋要自然,比要贴切,兴要优雅、得体。所谓“大道至简”,《易经》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写诗词也是贤人之德,贤人之业。
但切记,千万不要像南怀瑾先生讲的一个笑话那样: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弟从我学章。“我慢”是五毒之一,害人害己。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此,以我的经验,一并分享给大家,共勉之。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好古出新 养性寄情
──浅析柯国良先生诗联
谈雨非
柯国良先生,年近古稀,我尊敬的洪一乡贤。他为人谦和,注重正心修身;性聪颖,好学博古;业岐黄,入理通变。自年轻时起就对古典文学特别感兴趣,于诗词联句下了不少工夫,并颇有所得,形成了自然流畅、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从其提供研讨的十二首诗和一副联中,即可窥见一斑。下面试从法、情、性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学古而新
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琳琅满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何继承和吸收呢?千千万万人在探索,柯国良先生是其中之一员,取得了较好成效,请看其诗中运用的物象和典故:典径通幽、松声竹韵、探珠合浦、负笈、骐骥、鹪鹩、斗室焚膏、蟾宫折桂、挂练、鸣弦、楚狂、诗囊、秉烛、伯仲、机云、郢斤、依刘说项、廊庙器、稻粱谋等等,有选择性地吸收,并化为己用,不觉累赘,更别说“掉书袋”。从诗法上看:不论绝句还是律诗,不论句法还是章法,都遵循近体诗严格成熟的格律,其诗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有音乐美。音节有停顿,句子有节奏,起伏跌宕,流畅自然,既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又觉一气呵成,毫无滞碍。其《读李仁瑞老师<尚墨斋集>及令弟序》、《贺王忠桐先生诗集付梓》及《原玉奉和徐维畴先生<勤学>》三首律诗,皆是一二联起承、三四联转合,第七句或扣题,或荡开一笔蓄势,结句顺势而出,铿锵有力,或一骋情怀,或余音不绝。如:“新书展读欣忘食”扣题,“一律吟成待郢斤”作结;“遑言襟抱曾开否”句荡开,“把卷沉吟一笑中”作结。其勉儿联,符合联律,四个典故分列上下联句,两两自对,又两两相对,典是古的,由于选用得当,不觉陈旧,是学古为新的典范。
先生学古而不泥古,学法而不拘法,既可从法入,又可从法出,达到了学古而新的境地。不像当今有的人一味“创新”,不学古,整天冥思苦想;也不像有的人一味学古,钻进故纸堆出不来。《而庵诗话》有段话:“君不见古人之诗乎?千余年来常在人目前而不厌。今人甫脱稿,便觉尘腐毕集。以古人学古,今人不学古。故欲新必须学古。”
二、缘情而发
诗缘情。古人说:“无情即无诗”。杜甫说:“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客至》)”,杜甫又在《宗武生日》诗中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写诗,离不开一“情”字,有情才能写诗,写诗是为了传世上情。柯国良先生就是一个为“传世上情”而写诗的人。
请看柯先生的诗联研讨稿。《乡居》二首描写的是乡村静谧的自然景致,体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眷恋故里,向往清静悠闲的生活情致。《与友登丫髻山》描绘的是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偕友踏青,寄情山水,为大自然之美而陶醉,手摘云霞,唱响的是一曲祖国山河的赞歌。《肇中毕业四十三周年感怀》和《六十七岁生日感怀》发出的是人生感慨,叹时不与我,理想未酬,揽镜自照,沧桑已老,幸有诗书,沉吟晚秋。《重逢》是一曲恋歌,抒发的是曾经相爱的喜悦,花间月下的欢乐,分离相思的痛苦,还有难忘的誓言和重逢的泪水。诗人是多愁善感的,緾绵何分老幼,相爱无由,真情无限。其勉儿联,教儿笃志读书,望子成龙,寄语殷殷。令人想起陆游教儿的劝学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当其次子受邀参加世界计算机技术大会并发表演讲时,写下“高台演讲意如何”“万里征程待振珂”,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其掀髯之样令人羡慕,其望再进之愿可想而知!当读到李老师《尚墨斋集》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一律吟成待郢斤”。当老友王忠桐先生诗集付梓,高兴不已,“把卷沉吟一笑中”。当我的诗集《思齐轩诗选》出版,称赞和勉励有加,“欣吟过夜半,眼望月玲珑!”。在和徐维畴诗友《勤学》时,“蟾宫折桂岂无心?”“独步青云放浪吟!”,谁说不是真情流露?诗到极致,自是抒写自己的胸襟。
诗由情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柯先生不作无病呻吟,写自己生活中最深刻的感受,他的诗里闪耀着激情的火花,能点燃别人的心灵;他的诗里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谦和而厚
“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志向、抱负等。庄子说:“诗以道志”。志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诗是表达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是“心底的歌”。《文心雕龙》有言:“性情所铄,陶染所凝”“因内而符外”。
柯国良先生为人谦虚随和,诗作蕴藉敦厚。请看其生日感怀的诗句:“几首歪诗不入流”“卜命知非廊庙器,行医但为稻粱谋”“袖手沉吟向晚秋”,再看其《围炉煮酒话沧桑》中的诗句:“平日羞谈唯事业,此生最爱是文章”“晚年有意寻唐韵,盛世无由学楚狂”“窃喜朋侪多善咏,漫将雪月入诗囊”,谦谦君子,内敛含蓄。
诗者,性情之所发。人有人品,诗有诗品,从诗品可以看人品,文如其人。“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欲学诗,先学道。学道则性情正,性情正则原本得。”我与柯先生相识已有多年,先生是个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正统儒家思想,一边悬壶济世、治病医人,一边修身养性、诚意正心。他淡泊名利,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且乐在其中。“松声竹韵花香里,自在逍遥乐似仙!”。
“诗乃清华之府、众妙之门,非鄙秽人可得而学。洗去名利二字,则学可得其半矣。”柯先生淡泊宁静,谦和而厚,当可入清华之府,进得众妙之门了吧?!
参加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有感
罗贤成
莫到西乡信口哗,林泉静处有行家。
躬身慢咏金声语,伏首甘为学步娃。
敞豁胸怀天广阔,掀开帐幕物幽遐。
黄鹂未怨桑榆晚,万缕情丝结彩霞。
贺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成功举办
柯愈生
风流韵士咏吟多,案牍芸窗任岁磨。
滿腹文章皆敬重,毕生事业岂蹉跎。
悬壶济世三阳辨,妙手回春六味和。
广结梅兰松竹友,名传乡梓众人歌。
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即席口占赠国良先生
李仁瑞
小碗绿茶千片立,大江白浪万舟轻。
此心只好关山月,入画风情照眼明。
赞柯国良先生
王贤日
君道惟诚臻至善,佳篇翘楚赞难消
诗名敢比才名好,顿使吟朋竞折腰。
读柯国良先生诗词心得
冯万星
腊梅带笑赏华章,雅句吟来口齿香。
造境清新涵画意,遣词奇崛隐锋芒。
诗中每见乡情重,笔下多描友谊长。
布局谋篇藏奥秘,引经化典叙沧桑。
浣溪沙.国梁哥诗词研究会有寄
王贤礼
亦友亦师亦大哥,善良孝顺性温和。俗尘不染若清荷。
救死扶伤修善果,望闻诊切祛沉疴。唐风宋韵耐吟哦。
集句贺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召开(诗韵)
徐勋光
此身只为守清廉,(萧本农)
竹笛声悠竹径间。(高瑞东)
喜有诗书能自乐,(柯国良)
挥毫放眼写奇观。(张诚晓)
赠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
魏金荣
梅开数九吐幽香,恰巧微屏赏韵章。
造句凝情含趣味,遣词立意诉衷肠。
平生劳碌家庭睦,工作离休琐事忙。
妙手回春频送暖,吟诗乐寿挽斜阳。
闻林泉诗社年会及柯国良先生诗词研讨会同日在洪一学校举行,囗占一绝,聊以寄忱。
吴广峰
迎春花絮拼多多,诗讯双飞双港河。
百里关山凭指点,林泉深处动弦歌。
联赞柯国良先生
何毓阳
国粹竞弘扬,新诗几卷,彩笔一支,芳华写尽心无倦;
良医真浪漫,足迹千山,岐黄满架,妙手张开病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