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息报讯(本报记者 朱淳兵 本报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华 通讯员 王会东 陈俊文 摄影报道)宽阔的水泥公路,大气的入村牌楼,整齐的排水沟渠,五彩缤纷的文化墙体,绿树环绕的村街村路,花草点缀的休闲场所……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瑞昌市桂林街道办事处洪源村徐家山自然村看到,尽管油菜花已经凋谢,但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朴的乡土风情,使人仿佛走进了一处“世外桃源”。
走进徐家山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刻有“徐家山”三个金灿灿大字的入村门楼,显得格外的端庄大气,门楼两旁则是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汽车在入村公路上穿行,湛蓝的天,苍翠的山,清亮的河水,充满希望的农田,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好一派田园风光。
沿着入村的水泥公路,记者注意到,精美的休闲凉亭,弯曲的休闲步道,崭新的健身器材,葱郁的绿色草坪,整齐的人行道树,精致的乡村别墅,整洁的花园庭院,加上墙上文明卫生宣传标语与国画结合,独具匠心,将整个新村点缀得格外温馨。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徐家山自然村也是一个移民村,村民最早居住在徐家山水库库尾处。党和政府确定建设徐家山水库后,徐家山村民自觉响应号召,迁移到目前的徐家山水库坝脚处。徐家山自然村只有32户人家近150人口,村落不算大,但民居相对集中,新村建设依山就势,呈阶楼式,加上库区四周植被保护良好,整个新村显得秀气大方。
村民徐勋罩告诉记者,徐家山自然村于2019年初被瑞昌市农业农村局和桂林街道办事处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点后,村民们相当团结,大家的积极性也非常高,纷纷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自觉地改善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绿化入村道路,出力出资建设文化墙,硬化公路,改水、改厕、改圈和改院。
由于村庄不大,人口不多,根据安排,这里只有一个市级点的指标。要想将新农村建设好,光靠一个市级点的20万资金远远不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将新村建设好?村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大家很快就成立了新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徐勋宝担任理事长,多名村民为理事会成员,很快统一意见。
“为了节省资金,决定新村建设不外包,由我们村民自己建设。资金不够,就发挥乡贤的带头作用,多方面筹集资金。”新村理事长徐勋宝对记者说。
为了让自己的新村建设得端庄大方,在瑞昌城区从事珠宝生意的乡贤徐新民主动提出,入村的徐家山门楼由他一个人捐建,门楼建设差不多花了5万元;在九江工作的乡贤徐勋平,也通过多方渠道,为新村建设筹集资金20余万元。有了“外援”的资金,新村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建了起来,还建了宽畅的篮球场。
“前些年,村庄到处都是露天厕所、牛栏、猪舍、杂草堆,臭气熏天。搞起文明生态村后,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小公园,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村民住宅别墅化,村容村貌公园化,前后对比变化真的太大了!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村民们的脸上露总是挂着幸福的微笑!”洪源村妇女主任张吉仙感慨地对记者说。
“徐家山新村把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这里变成了青山绿水。如今,走进徐家山自然村,在路旁,在山野,在农家的门前屋后,处处散发着花草的芳香,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仿佛走进一个‘世外桃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居民的笑容,也昭示着徐家山新村的祥和与文明!”洪源村党支部书记张远见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