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资金监管搭上“互联网+”直通车
“修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属国家贫困县。上级惠民资金量多面广,民生资金使用中出现的一些乱象使加强民生资金监管势在必行,不管是监管方法还是监管力度必须‘拿捏到位’。”修水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石平介绍,去年2月,全省首个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平台上线,涉及修水县20个部门共42项个人发放类民生资金项目。
2月17日,记者登录“中国修水”政务网站,点击“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平台”,栏目设置有“自助查询”“部门列表”“资金发放明细”“投诉举报”等。石平介绍,平台依托互联网,落实专人在签收文件、资金下达、资金审批、资金拨付四个环节及时录入民生资金信息。除节假日外,工作人员每天登录平台实时查看,对资金异常现象及时反馈。
高小平就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进入平台后点击“自助查询”,在输入本人身份证号码后,低保医保等民生资金的发放金额、发放日期一目了然。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纳入平台监管的个人发放类项目42个,累计下达资金文件331例,下达资金18.79亿元。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平均日访问量3000人次,方便了群众对惠民政策的了解和监督。
老百姓成监督渠道的重要一员
“我还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其他领取低保的居民信息,在限定范围后,甚至能看到同村村民的民生资金申领情况。这是一个真正公平公开透明的监管平台。”对于高小平们而言,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平台上不仅可以查询本人相关信息,而且不知不觉中在民生资金监管体系中充当监管者的角色。
“举报人在平台发现,新农合受益人曹某平日身体状况良好,未曾住院。后经调查,曹某宝曾因脑干出血住院,曹某涉嫌冒用曹某宝住院报账。”修水县医保局副局长李雄介绍,在平台后台接到举报信息后,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医保局跟踪检查,及时掌握资金流向和管理使用情况,最终得知,修水全丰镇全丰村村民曹某2016年7月住院,总费用约1.5万元,涉嫌冒名曹某宝,骗取新农合补偿款8897元。
据介绍,监管平台系统根据不同资金的监管实际设置报警域值,自动固化各类民生资金的用途、总量、审批、拨付、使用、监管等环节,凡资金运行中出现异常,系统自动报警,操作日志留痕,监管部门即可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自平台运行以来,主管部门跟踪。
石平表示,平台运行一年多来,累计公开各类民生资金30亿元,涉及受益群众20多万人次。同时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通过平台共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了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石平说,平台规范了资金使用,减少了违纪现象。仅2016年,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平台发现“应传不传、应收不收”现象26例,纠正违规使用民生资金问题77例,责成相关部门追回资金160多万元,排查涉嫌违纪线索11条,立案查处违规案件8件,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刘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