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倾心兴教办学 聚力扶贫济世 记民国时期从洪一走出的进步才俊曹德三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朱淳兵 时间:2020-06-13 

核心提示:在位于瑞昌市洪一乡双港村大块地自然村的“瑞昌县苏维埃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只小巧精致的旧式书箱,名为竹木箱。书箱呈长方体,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内层木质结构,外层竹质包面,由箱盖、箱底两层合为一体,正面配有铜锁套和铜提手,关锁严实,携带方便。这只制造精良的书箱,就是民国时期从洪一走出去的进步才俊曹德三先生生前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珍贵的遗物,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A、幼年天资聪颖,少年却成孤儿

曹德三,又名曹俊,1876年出生在瑞昌县(今瑞昌市)洪一乡大块地曹家村。曹德三出生的时候,正值腐朽的清朝到了日暮途穷的时刻,加上又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落后村庄,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了下来。

4岁前,曹德三曾经也有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刚满4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从此失去了父爱,母子相依为命。在失去丈夫后,曹德三的母亲带着他靠卖针线活艰难度日。1889年,曹德三刚满13岁,母亲在长期的忧郁中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一个山村少年,随着双亲的离世,从此孤苦伶仃,境况难测,前程何在?正当曹德三身处窘境的时候,他的外祖父毅然决定,将他抚养成人。于是,外祖父领着外甥回到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漆家坊,让曹德三寄住他家,并特地为曹德三购置一只竹木书箱,叫他好好读书,长大成为有用人才。

曹德三搂着书箱,如获至宝,嘴里念念有词,心里默默祈祷,不辜负外祖父嘱咐,决心读书成业,报恩父母,报恩外祖父。从此,曹德三带着心爱的书箱,带着理想和抱负,开始了苦读寒窗的生活,踏上了茫茫人生的风雨旅程。

曹德三,天资聪颖,幼小好学,上私塾念书时品学兼优,得到私塾先生们的赞赏和勉励。1892年,他私塾学业完成,中了秀才。过了三年,他荣入郡优廪生,继而赴庐山白鹿书院深造。 

B、东渡日本留学,追随孙文革命

1906年,曹德三已是风华正茂之年,30岁的他,学不其厌,砥砺前行,雄心勃勃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曹德三不仅博览群书攻读学科知识增长才学,而且聆听到了当时正流亡于日本的孙中山先生的讲演,并积极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曹德三接受到了进步思想,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继续革命。

民国元年(即1912年),曹德三学成回国,正值推翻清廷,建立民国,被推为江西省议会第一届临时议长兼军政府议员。

在省府南昌,曹德三与老乡李烈钧共谋大事,力挺新政。李烈钧是江西省九江府(今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人,与曹德三故乡非常近,青年时期就开始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海军宣布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

曹德三比李烈钧大6岁,一直称李烈钧为“弟弟”, 李烈钧则尊曹德三为“哥哥”,两位邻县的兄弟一见如故,而且在革命理想上志同道合。此时,李烈钧身为江西都督,而曹德三是省议会议长兼军政议员,曹德三义无反顾地支持李烈钧。

1913年7月,曹德三参加了以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的讨伐袁世凯活动,揭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 

C、二次革命失败,倾心兴教办学

1913年3月,袁世凯为了对付南方革命,使用连环计,导致革命党领袖之一的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与黄兴意见相左,黄兴离军出走。当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国内军阀当道。此时的李烈钧被迫流亡日本,曹德三也随“二次革命”失败而退出了政坛。

身怀理想抱负的曹德三,迫于政局逆转离开政界后,自执省城南昌大律师之职,后又历任赣南高等法院院长、赣州地方法院院长、江西高等法院民庭庭长等职务。在他从事司法工作期间,决心用最大的努力扶持教育事业,为培育革命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当以回报社会。

1914—1915年,曹德三凭着自己的胆识和学识,在家乡洪一双港桥创办起了双溪速成初级师范学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地的谈仁存、谈馨生等一批少年学子,受到进步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很快成为革命的进步青年。

1923年,谈仁存以优异成绩考取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址设九江),读书期间,参与成立学生联合会,宣传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九江支部布置开展反蒋运动,谈仁存被派回瑞昌开展反蒋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活动转入地下。谈仁存回到家乡洪一,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与从南昌读书归来的共产党员谈馨生一起,创办济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动员组织当地农民闹革命。

此后,谈仁存、谈馨生成为瑞昌苏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组织开展农民协会工作、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围剿”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德三在家乡创办学校之后,又于1916年邀集省内有识之士,在南昌市购买地基百余亩,筹建匡庐新村,创办匡庐大学,被推为董事长兼校长。因高等学校开支浩大,私办困难重重,不久,改为匡庐中学。 

D、学校成策源地,打响了第一枪

1924年9月21日,由周恩来组织和领导的旅法50个团体召开华人大会,声讨军阀曹锟,支持孙中山革命。此时,国内开展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内一样,在欧洲的国民党右派也反对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他们担心国民党被共产党呑并,因而主张把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排除出国民党。

此时,根据国民党内派系的划分,曹德三属于“国民党右派”,此时正在法国。1924年底,从国共合作的大局出发,习文德、张星舟、曹德三、王去病等4位国民党右派被开除党籍,使驻法总支部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手中。此时的曹德三,因种种原因辞去了匡庐中学校长的职务,但董事长位置不变。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编辑的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物选刊(九)》记载,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曾将匡庐中学作为策源地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屠杀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蒋”运动。

同年7月3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南昌心远中学内,召开第10师部分团级干部会议。并由叶挺起草了起义的七条作战计划,其中第五条计划是:驻扎在江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匡庐中学及松柏巷的第24师71团,负责歼灭第6军第19师第57团。

根据计划,原定为8月1日凌晨4时正式打响起义的第一枪,行动口令是“河山统一”。然而,由于起义军第20军的一名副营长在31日晚跑到敌第五方面军警卫团告密,以周恩来为首的总前委闻讯决定将起义时间提前到当天1时40分,战斗就在匡庐中学仓促地提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从1916年创建,到1944年中止,匡庐中学开办长达28年,曹德三虽然中途辞去校长职务,而董事长一职始终由他兼任。

E、家乡遭遇灾荒,聚力扶贫济世

曹德三兼任匡庐中学董事长期间,倾心办学兴教,聚力济世扶贫。

1925年,瑞昌中片的洪一、肇陈、乐园发生严重旱灾,农村到处遭遇饥荒,并由此引发霍乱大流行,当时,整个瑞昌县因霍乱导致人口死亡7000余人。曹德三视救荒为己任,募捐款,倾私囊,凑得2000元,先后两次购粮救济乡里。

在奔波募捐的同时,还专门电请中国红十字会勘灾救荒,瑞昌先后四次得到赈灾,灾荒得到缓解,霍乱得以遏制,乡亲们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

曹德三晚年仍不忘教育事业。1946年,又在赣州兴国主办匡庐中学一所。不久,于1948年4月病逝于省城南昌,终年72岁。

曹德三最小的女儿曹正平告诉记者,父亲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也非常严格。父母亲共生育了6子6女12个孩子,最后只有3子2女成人,且都有成就。大哥曹宇平(去世),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高级工程师。肄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1953年3月至1958年8月任教于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二哥曹汉平(去世),曾任国民党瑞昌法官书记官,解放后回老家洪一当老师,“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三哥曹载平(健在),南昌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毕业,先后丰城矿务局和江西省煤炭工业厅工作,高级工程师;姐姐曹永平(去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昌工作;自己在赣州出生时,父亲已经60岁。

1948年,曹德三因病在省城南昌去世时,曹正平只有12岁,后随母亲魏思洁回到老家洪一生活,17岁那年在湖北省阳新县一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后因种种原因回家务农,目前居住在瑞昌城区。

曹德三临终前,仍然不忘教育事业,不忘外祖父送给他的书箱。他叮嘱后人,家里什么财产都可以变卖,唯独竹木书箱不可遗弃,且要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