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江西九江发现一册《永乐大典》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朱淳兵 余振华 时间:2020-06-15 

市场信息报(本报记者 朱淳兵 本报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华 摄影报道)近日,江西九江喜欢收藏文物的翟晶晶女士,收藏了一册《永乐大典》。6月14日,记者在九江火车站前广场的古玩市场看到了这本用牛皮袋原封精装的《永乐大典》。

据翟晶晶女士介绍,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喜欢收藏,包括邮票、瓷器、紫砂、古书等,还收购了不少明清时期的钱币。成年后,她曾经在新加坡从事劳务,发现市场上有许多回流瓷器,只要一发工资,立即就收购几件瓷器。回国后,她一直在九江火车站前广场的古玩市场从事古玩生意。前不久,她通过朋友的介绍,在瑞昌市乐园乡一名70多岁的农妇手中收购这本《永乐大典》。

记者注意到,这一册《永乐大典》的牛皮封面有“天下至上圣品,古物钦定入库”字样,边上用线封装,四方还盖有“御书房鑑藏宝”等字样的印章形墨多枚。这册《永乐大典》由木质制成,成折叠式,共有十折,封面上还有“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册”字样。

据了解,《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共11095册、22877卷、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它载录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其中许多典籍今已失传,多赖此书才得以流传。明嘉靖年间,曾摹录一套副本。如今,永乐年间写录的《永乐大典》正本早已杳无踪迹,副本也在兵燹火厄中陆续散失,全球仅存400余册。

根据史料考证,1403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建文帝手中夺取了政权,改元“永乐”。也许是因为皇位来得不那么名正言顺,朱棣就想用别的方式证明自己。他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

永乐五年(即1407)11月,《永乐大典》完成,全书缮写成22877卷,装成11095册。《永乐大典》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资料,将相关内容的一句、段或者整篇、整部书摘引抄录。永乐皇帝在此表现出了宽大的胸怀,即便是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也都一并摘抄,这一点似乎比乾隆皇帝的《四库全书》要大度得多。《大英百科全书》 就将《永乐大典》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编纂不易,书成之后更是命途多舛。永乐六年(即1408)冬,《永乐大典》完成抄写,是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即1421),《永乐大典》正本随文渊阁图书一起被运到北京。在正统十四年(1449),南京宫内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嘉靖皇帝任命大臣校理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然而,自从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 正本就下落不明了,至今仍是一桩悬案。目前,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主要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随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毁于明万历年间的火灾,三是毁于明末清初的南京,四是毁于明末的北京宫中,五是毁于清乾隆年间的大火,六是仍秘藏于皇史成(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位于今北京天安东的南池子大街)的夹墙内。

乾隆五十九年(1794),曾对《永乐大典》副本做过清查统计,还剩9881册,已经有千余册不知所终。副本最大规模的遗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北京外国使馆林立,“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在当时,洋人花10两银子就可以买到一册《永乐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永乐大典》已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十二年(1886 )仅存900余册。

《永乐大典》的另一大劫难就是 1900年的庚子国变。义和团把翰林院烧了,于是《永乐大典》落入英人手中。后来英国使馆交还了330册《永乐大典》, 但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朝廷已经无力或也无心保护这部书,书放回之后又遭盗窃。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时,《永乐大典》仅存64册。

1949年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进入新的局面。1950年,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员顾子刚率先捐献3册;1951年7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归还中国11册,由文化部拨交北京图书馆;同月,商务印书馆捐献21册。

“从这本《永乐大典》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包装,还是里面的内容,制作,符合明朝的文物,应该是正本。但不知道为何散落在民间?如果是孤本,应该是非常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从事历史研究多年的瑞昌市档案局副局长王能著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