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脱贫攻坚,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桥棚村由“晴天土沾身、雨天泥沾脚,垃圾靠风吹、污水靠日晒,家里四壁徒、屋外乱糟糟”,到“看到乡村巨变,感慨政策真好!”的华丽蜕变;是寒门学子柯盼盼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能够顺利就读父女两的那份感恩;是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理平大病治愈出院后的那份激动;是新纳入贫困户柯美恒喜入新居后的那种欣喜;也是“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扶贫产业模式后的那种坚定;更是扶贫人努力指数换得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那份担当。
——题记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那是偏远山乡的蜕变,旧貌也能换新颜
如果说乐园乡因为偏远和原生态被誉为瑞昌“小西藏”的话,那么桥棚村就是乐园的“小西藏”。
桥棚村位于乐园乡60华里长源的东侧垅底,村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如果说拿“晴天土沾身、雨天泥沾脚,垃圾靠风吹、污水靠日晒,家里四壁徒、屋外乱糟糟”来形容2016年前的桥棚村,那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依然记得2015年秋季开学,熊火菊老人携带自己的孙子小升初来到集镇中学报名时的场景。“天哪,冯家巷现在变成这么大一个城市了!”一直居住在源头村庄邢家、打小就很少有机会出村的熊火菊老人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偏远山区乡镇的普通集镇都能被老人认为是“大都市”,村庄建设滞后的程度不言而喻了。
然而,自2015年底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始,扶贫的春风开始吹向神州大地。因为贫困,桥棚村被评定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脱贫攻坚带来的大好机遇,在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上做足了文章。
充分利用“村庄整治”专项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动各组理事会一帮人搞村庄建设,对危旧危房进行了拆除、通村入户道路进行了硬化、排水沟渠进行了修建、房屋进行了“穿衣戴帽”等,彻底改变了历史上脏、乱、差的“桥棚现象”,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观,群众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升了。
2018年,桥棚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全覆盖,并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的熊火菊老人站在自己祖祖辈辈生活过来的源头村庄邢家,顺着乐园河向西望去,总能不由自主地抹着眼泪感慨道:“难以想象我们这样的小村庄也能有这样的变化,当今的政策真是好啊!”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那是三保障的落实,教育医疗安居症结成为历史
一是教育有保障。都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最有效途径”。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然而,当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柯传梁的女儿柯盼盼拿到本科大学录取通知时,柯传梁却犯愁了。
原来柯传梁多年前夫妻就已经离异,这些年来一直独自抚养着女儿柯盼盼,父女两相依为命。柯传梁自己没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平日靠的是自己的勤劳,加上扶贫相关政策的倾斜,基本能维持自己日常的生活开支。但如今女儿考上大学了,大额开支如何承受成了柯传梁一时间无法迈过去的坎。
得知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杨华第一时间上门找到了柯传梁,为他面对面宣讲了高等教育一次性资助政策,并协助其办理了信用助学贷款,一下子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稳定增加其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坚定柯传梁生活的信心,桥棚村在为其提高低保补助标准的同时,又为其成功申请了公益性岗位。“如今的柯传梁,好好生活的信心足了!”
二是医疗有质量。“人有旦夕祸福”,因病总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条件再宽裕的农村家庭来说,都经不起家庭成员的大病周折,高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理平就是因病致贫的其中一位。
今年45岁的周理平在生病之前,一直在北京打工,日子虽不富裕,但一家人也算是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3月周理平被查出患有胃癌,虽是早期,但这也无疑于晴天霹雳。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大病治疗就意味着巨额的医药费,这可愁坏了一家子人。
正当周理平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高塘村得知情况主动帮他办理了民政低保,并在10月份的动态调整过程中,成功将其纳入当年新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安排了结对帮扶干部。为了宽慰周理平,结对帮扶干部徐冰冰上门走访、宣传健康扶贫政策成了那段时间的家常事。周理平因此逐渐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开始着手治疗。
今年4月份,大病治愈回到塘坪老家的周理平第一时间就来到村里,拉着村支书柯遐中的手哽咽地说道:“支书,感谢党和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是您们把我从‘鬼门关’里救了回来。”
三是居者有其屋。“住房安全有保障,是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之一”。49岁的高塘组柯美恒曾经是个典型的农村“单身汉”,2019年以前一直在外地务工,逢年过节回家就寄宿在其哥哥柯美平家中,再加上身体不好,需长期服药,住房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心结。
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曾经的自己,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自己不报有任何希望”。然而,在2019年全乡“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过程中,通过精准摸排得知柯美恒的情况后,乡党委和高塘村支部立即将他纳入巩固提升的范畴,对其进行专项督办销号。
同年底,在高塘村、驻村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经过一级级审批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危房改造指标,并着手开工建设。
今年4月新家建成,他激动地说道:“2020年注定是我柯美恒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从此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乡村干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在稍加整理后,4月底他搬进了新家,并亲手写下火红的对联张贴在自家大门上:“扶贫济困政策好,入住新居感党恩——政通人和”。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那是成长中的产业,把荒山荒地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乐园乡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七山二地一分田是全乡的实际情况。如何依靠仅有的荒山荒地资源做好增收致富的文章是乡村共同思考的问题。要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就要发展集体经济,而发展集体经济其实没有“偏方”,有的“良药”就是立足当前资源,经营好仅有的集体资产。
2016年以来,乐园乡因村制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其中,桥棚村、庄岸村分别利用闲置多年的村林场开荒进行茶叶种植,高塘村借助外商投资八里山茶叶之机创建属于村集体的茶场,北畈村、南庄村通过流转抛荒的土地进行茶叶、苗木和腊米种植,南北港村利用已经流转的水田,借助水稻和小龙虾“互利”和“共生”的关系创建稻虾共作基地,张坊村以市场为导向变废为宝创建乐园酒坊,实现传统工艺的优化升级。
目前,桥棚村的大荡畈茶叶种植、庄岸村的桃花尖白茶种植、门口畈的机稻共作、高塘村的八里山黄茶种植、北畈村的茶叶、苗木种植、南庄村的腊米种植、南北港村的稻虾共作、茶叶种植、张坊村的谷酒酿造等“一村一品”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每村都有一品,品品都姓公、品品都有生命力。特别是桥棚、庄岸、高塘的茶叶种植,北畈的苗木种植,张坊的谷酒酿造,均已创收,实现了成效。
“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实现了空壳荒山变绿水青山乃至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乐园乡坚定地走出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我眼中的脱贫攻坚,那是扶贫人的担当,用努力指数换得幸福指数
因为扶贫工作,2018年3月份我从近郊的武蛟乡来到瑞昌市最为偏远、基础最为薄弱、扶贫工作压力最大的乐园乡工作。我们都知道做好扶贫工作,单打独斗肯定是“徒劳”,群策群力才会有“成效”。
近几年来,白天按照脱贫攻坚工作清单统筹推进日常工作,晚上完善各项软件资料、遍访贫困户可以说是乡村扶贫人最常见的工作状态了。
依然还清晰得记得,2018年11月份看到专干努力工作的身影后有感而发的朋友圈:“三月份以来,想不起多少个日夜,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我们其实都是能力平平,但我们个个都很敬业;我们起点虽不高,但我们一直却在努力的路上。打心底说一句:扶贫路上与你们同行,再辛苦也是快乐的!”——实在让人感动!
依然还清晰地记得,为发展村集体产业,村“两委”把发展产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把集体资产当成了“自家”的财产那样去珍惜、去经营的场景。特别是,桥棚村、庄岸村在发展大荡畈和桃花尖茶叶种植、张坊村在建设乐园酒坊的过程中,为节约成本,做大做强产业,村“两委”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村级资产当成自家的产业一样来经营,最终取得了“小钱办大事”的工作成效。——实在是难能可贵!
依然还清晰记得,2019年中秋节,市财政局派驻干部、北畈村第一书记王国平不忘自己结对帮扶贫困户柯美松,主动放弃与自己家人团聚,一大清早从市区买回煌上煌等食物驱车赶到柯美松家中并与其一起庆祝佳节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动容!
“一村一品”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硬件条件得到有效巩固了,贫困户听党话、感党恩的精神面貌日益凸显了,扶贫人的努力指数终究换得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共立愚公移山志,不破楼兰誓不还”。能全程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征程中,用心、用情、用力,尽心、尽情、尽力、尽职、尽责,我们扶贫人再苦再累也值得:这就是我眼中的脱贫攻坚。通讯员 柯美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