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瑞昌市武蛟乡大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刚到5万元,集体经济产业单一、不强,未形成独有的产业特色的现状,与其红色文化“精气神”足、村集体“经济力”弱成为了鲜明的对比。如何破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难题,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成为了大桥村党支部红反复思考的难题。“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大桥村被选定为了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村,借着新发展机遇,大桥村正在探索着一条种棉致富之路,激发村集体经济美丽“蝶变”。
武蛟乡大桥村党支部经过仔细摸排,11月1日,邀请村能人大户、致富能手、原农工所专业技术人员,召开了一场棉花种植大户座谈会,会议主要围绕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到底该如何发展开展讨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胡华先同志为带头人的大桥党支部,带领大桥人民凭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支扁担两个筐”,成功实践“棉麦两熟高产”技术,使棉粮种植连获得年丰产丰收,发挥实干创业,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要不断发扬铁肩膀大桥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不断改进棉花种植技术,推动棉花种植产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大桥村人多地少,可耕作土地面积更少,过去一户一块田地,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我们要创新规模化生产模式,做好土地流转这篇文章,用活土地使用权,对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土地,实行委托流转,将分散土地集中后统一向规模种田大户发包,既方便统一管理,增量收益又可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在胡华先劳模带领下的大桥人民‘夏秋捞湖草,冬春挑湖泥’的红土壤山岗上,我们计划流转整合200亩土地,打造棉花种植示范点,在原农工所种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技能培训,激发农户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明年开春之际播种优质棉花品种,皮棉亩产量有望突破500斤,村集体经济达到15万元,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
会议过程中,参会人员发言非常踊跃,积极献言献策,还就大桥村集镇改造、环境整治、道路管护等各方面工作提供了众多建议。最终,经过会议讨论,大桥村党支部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党支部书记表示,一定会认真梳理建议,结合可行性较高的建议,就种植棉花等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制定好大桥村乡村振兴三年规划。 通讯员 刘子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