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公告: 江西德兴招商引资实现首季开门红【投票】2017.3.15.江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投票】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学校公示2017.3.15.江西读者满意度调查候选医院公示市场信息报社工作证件申领登记表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瑞昌肇陈:传统老油榨榨出村民新生活
来源:市场信息报 作者:朱淳兵 余振华 李龙金 时间:2021-12-25 

“嗨……嗨……嘭咚……”、“嗨……嗨……嘭咚……”时令已经进入冬至,进九的天气虽然有些寒冷,可是走进瑞昌市肇陈镇大林村八龙头自然村柯氏乡琴食用油公司的老榨油作坊,却是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车子刚到村口,老油榨坊里就传出了儿时就早已熟悉的古老榨油的号子声和撞击声。

发动机带动的大型圆碾盘、古铜色的巨型木制油榨、堆积如山的油茶籽、压榨用的木制排拴、木杖撞击楔子的声音、四处弥漫的茶油清香……进入这座用传统手艺进行榨油的油榨坊,工作人员几乎穿着单衣在忙活,把记者带进了一种久违的乡愁。

油榨坊的主人名叫柯昌茂,一看就是一名办事干练的好把式。柯昌茂告诉记者,这座传统的油榨坊,是九江市境内仅存的一个油榨坊,只是规模比过去大了许多。一般的油榨坊,只有1部手工木油榨,这里共有6部手工木油榨。油榨大棚里有炒籽灶、油锤、榨床、蒸饼锅等榨油家什。它们按工艺操作流程有序布局,不浪费任何空间。

“这些木制老油榨,都是我丈夫从民间收集来的,由于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这种传统的手工木油榨,几乎在民间消失,即使有油榨在,也是闲置在一边不用。由于年久失修,这些老手工木油榨往往都是破败不堪而无法使用。由于传统榨油工序繁琐,加之出油率较机械榨油要低很多,这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十分红火的老榨油作坊,现在已经淡出了群众的生活。”柯昌茂的妻子谈喜菊对记者说。

谈喜菊还告诉记者,油榨坊每年两度开榨。第一次开榨是在油菜收获后不久,因为有大量的油菜籽上市,就开始忙得不得了,一直忙到深秋,才停歇一段时间;到了冬至前后,大批的油茶籽又开始上市,又重新开榨,重点是榨茶油,也适当地榨些棉油、花生油和黄豆油。

柯昌茂告诉记者,采用手工木制油榨榨油的方式,非常悠久,已经有数千年历史,过去在这一带非常普遍,现在临近失传。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榨油的方式,共有选料、去污、烘焙、炒籽、碾粉、蒸馏、扎饼、上榨、撞榨、出油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传统、非常讲究、非常专业的纯手工艺,看上去非常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但归纳榨油的流程就是“一烘、二碾、三蒸、四踩、五榨”。首先是从“烘茶籽”开始,把晒干扬净的茶籽,送到油坊,再经过风扇吹一次,过一次秤,目的是保证香油的质量和计算出油率。烘茶籽一般由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看火。火候最重要,火大了,烧焦了,籽就老了,出油少;火小了,油不香,不易保存,一年不到就会变质。所以老油榨安排烘茶籽的都是“老手”。

其次是“碾茶籽”,即用石碾碾碎茶籽。谈喜菊告诉记者,过去碾茶子,一般是用牛来拉动石碾子转动破籽,现在改为了电动粉碎机,主要是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次是“蒸茶粉”,也是中心环节,与茶油的质量和出油率有关,蒸长了时间,水大了,易炸包,油不好吃,上锅炒茶籽,泡沫多;蒸短了时间,出油少,榨不干净,甚至不出油。一般蒸到用手一按稍微有点硬就行了,全凭日常积累的经验看火候。

第四是“踩茶饼”。在油榨里,蒸饼师傅是受到敬重的,他的技术还表现在踩饼包饼上,光着脚,用四只铁匝,垫一把稻草,放进刚蒸熟的热腾腾的熟茶籽粉,包起来,光着脚在上面快速的踩几下,不松不紧,不散不洒,包饼也是有讲究的,草多了会吃油,草少了又包不住,易破包,不是久经历练是做不到的。

最后就是“榨油”。先是上榨,先用撬棍把码堆起来的草包茶饼压紧压实,直到压不动为止,才放进榨床,叫“夹码紧坯”。在空心处刚好排放草包油饼,每榨能放进16-20块油茶饼,“楔子”有大小20—30根,全是老黄檀木的,一粘上油,光滑如玉,油亮可鉴。别小看这些楔子,榨油就是通过油杖锤猛击楔子一寸一寸地挤压,才能榨出了香喷喷的原味油茶。

上完榨之后,随着“老把式”一声吆喝,“开榨——啰!”此时,师傅们通力合作,喊着统一的劳动号子,一起用力,用长约两丈、重约100公斤的油杖锤猛击楔子,一锤下去,重似千钧,楔子足足进入3—4寸,越到后,进度越慢,楔子越吃劲,出油越来越多,使油茶饼不断被挤压,黄灿灿的茶油也就从这部“榨油机”底部的小孔缓缓流出。

最古老的榨油方法,榨出来的油更香!柯氏乡琴食用油公司用传统工艺榨出来的菜油、茶油,名声远播,远销到全国各地,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供不应求。

“随着机器榨油的普及,老油榨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曾经作为农耕文化较有科技含量工艺的典型代表走进历史,也可以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经典放进历史博物馆。但我们的老油榨却带着历史的烟尘走过了近两百年的风雨,走进了新时代,走进了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更榨出了当地村民的新生活。”柯昌茂笑着对记者说。市场信息报记者 朱淳兵 本报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华 通讯员 李龙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