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制作油面
隆冬时节,暖暖的冬阳洒在村庄的房顶上,慢慢地向屋场边移了过来。上午9点,家住瑞昌市洪一乡大畈村的农妇王火香、柯兰香已经挂完了四个面架。细如银丝的手工油面,瀑布般地在2米多高的面架上随风飘动着。
历史以来,大畈村就有做油面的传统,属纯手工制作,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共有和面、调料、揉面、过油、分面、盘条、上筷、分条、装箱、上架、拉面、分拣、风干、下架、对折、包扎等10多道工序。
割油面
大畈村的手工油面,有多个特点,那就是口感极佳,具有粗细均匀、口感劲道、易煮不糊、爽而不腻、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于消化。
王火香向记者介绍,大畈村的手工油面以面粉、食用油、精盐、水等作为原料,煮起来比普通面条更容易熟、易于消化。绕条只是油面制作工序中的一道,整个油面的制作前后要经历20多个小时。
上午8点30分,王火香她们就开始将绕条好的油面上架,将绕着面的两根竹杆插进晾面架的孔洞中,晾面架一人多高,晾面架上方有40来个孔,依次插满,再逐一拉长面团,她们有时候三、四根面筷一起拉伸,往下、往左、往右,力度均匀,还一根油面都未被撑断,一直拉到粗细均匀。经过多次拉伸,面越来越细,最后拉至长约2米,油面便基本成型。
晒油面
不一会儿,晾面架的杆上,整齐地晒着一排新做好的手工油面,条条悬垂的面条散发着麦香。在晾晒过程中,王兰香、柯兰香她们不断地观察面条的变化,“油面不能晒得过于太脆、太干,因为容易断裂;又不能晒得过于软、湿,否则容易粘连。”王火香说。
制作手工油面的每一步都是匠心,油面何时可以拉伸,拉伸到什么长度,都是要根据油面的湿度和阳光的温度来调整,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已是花甲之年的王兰香、柯兰香,制作手工油面都有40多年的历史,她们的手上都布满了岁月留下的印记。
晒油面
如今的大畈村,手工油面正在这里发挥着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不屡提升农业发展的附加值,开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大畈村将手工油面,已经成为大畈村村级集体发展的一项产业重新拾起,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如今,对于许多在外工作的大畈人来说,一碗原汁原味的手工油面便是家乡最美的味道!”大畈村党支部书记谈荣光高兴地告诉记者。江西信息采集中心 余振华 通讯员 柯美尧 文/图